“究”在《诗经》中用过,其意思是源头。探究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目前的课堂多为概念、法则、公式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是有生命的,是灵动的,他们除了掌握知识外还应该具有知识的探索能力和理性的思考方法。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课堂应该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舞台,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
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以《角的度量》一课为例谈谈几点做法:
(一)给予时间、充分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量角器的认识给与孩子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得学生关注到零度刻度线有两条,分别对应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这一重要的知识,在学习中彰显生命了的力量。
(二)呈现问题,启发探究
我们的课堂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好的问题可以观察事物、比较异同、启发联想。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本节课就交给学生一个问题:“如何测量角的度数”。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让他们自主发现量角的主要办法就是“点对点,边对边。”。
(三)动手实践,体验探究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角的度量就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激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