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南师大附小 陈玉林
这篇课文因为是散文,就有了形散的特点,所以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问:围绕《姥姥的剪纸》,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对主题的刻画重要吗?这样的内容教学是必须的,同时还牵涉到文章结构的解读。文章的结构在学生中的头脑中有了清晰的印象,文章的情感就有了根基。
在这样的框架中,再根据线索进行教学,一步步推进,先是姥姥剪纸的神,以及乐善好施精神的体现。再是摸黑剪的技艺,然后用剪纸拴住我的亲情。最后是象征意义上的剪纸,用剪纸表达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最后点题:对这一方水土的热爱。对姥姥的无比思念和热爱,将情感推进到高潮。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在加上学生展开的想象,从而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展开梦幻般的翅膀,也就激起了灵性的浪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以促进心灵的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