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直在做生命化音乐课堂方面的研究,发觉课堂上充分展现孩子生命个性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等环节,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痛苦万分,生命化的课堂也就变得呆板,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整个音乐课堂不和谐。而识谱教学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中的组成部分,是音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为什么学生畏惧识谱呢?通过调研,分析如下:
一、源于教师的机械训练
教师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中缺乏适当的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至于把识谱教学教得过于死板和理论化,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于是兴趣索然,结果导致识谱学习上抵触情绪,造型恶性循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淡化“双基”教学,降低识谱的难度。教师对于识谱教学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然而有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不喜欢索性忽略,甚至省略“识谱”学习,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为了秀“亮点”,怕学生在识谱上“卡壳”,往往将识谱教学一带而过,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反向示范,这也是不可取的。
二、源于学生的畏惧心理
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不足为奇。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害怕唱歌谱,这是因为歌谱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音,确实乏味,而且在唱的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否则就会唱错。再有学生毕竟年龄小,还不具备一定的音高概念,不跟着琴唱谱,大多会跑调,这使学生缺乏成就感与自信心。而歌词形象生动,赋予情感,朗朗上口,可以很轻松自由的歌唱。所以孩子害怕唱歌谱是必然的,如果教师不想出很好的办法,相信不会有孩子喜欢唱歌谱的,即便是大人,喜欢唱谱的也没几个,不是有不少青歌赛手也不认识五线谱吗?
三、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
新版音乐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教学内容的,这样可使教学内容围绕同一主题,给予学生音乐情感的强烈震撼。例如四上第一单元《四季放歌》的内容包括听“晓风之舞”、“新疆之春”、“战台风”;唱“四季童趣”、“西风的话”、“童心是小鸟”;竖笛“春天来了”。 几首都是表现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的音乐作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但是单元体系也有其弊端,就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体系不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歌曲的选择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例如四上《田野在召唤》歌曲中的难点是切分节奏(多达七个节分节奏型),而切分节奏是五上的知识点。另外四年级的合唱曲目很多,几乎每个单元都有,有的单元还不止一首合唱曲,甚至还出现了三部合唱,可到了五上,一共只有三首合唱歌曲。可见,教材在识谱方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差强人意的。
此外,教学内容多不利于识谱教学。例如四下内容共有八个单元,共有欣赏曲22首;歌曲21首;竖笛曲4首;还有表演、创作、采集与分享等教学内容。一般一学期除去考试复习,可用周次大约16周32课时,也就是两周四节课要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2-3首欣赏;2-3首歌曲;半首竖笛曲;另外还有表演活动等。由此可见,分配给识谱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四、源于家长的认知水平
迫于升学的功利性,大多数家长认为“主课”学习是重要的,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时间用于冲刺奥语奥数。家长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是充耳不闻的,即便想关心,孩子也没有时间,更别说是在识谱上多花时间复习和预习了,况且很多家长自己也不懂乐谱,有的水平还不如孩子呢。
综上所述,孩子学习歌谱确实是痛苦的:内容枯燥、学习困难、时间少、家长不懂……然而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及创造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让识谱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地快乐地学习,真正展现生命化音乐课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