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强调“以生为本”,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但面对研究对象,许多学生无法找出合适或有意义的探究问题,要么是与科学无关的随意提问,要么是通过观察即可得知结果的问题,甚至根本提不出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更多有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呢?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给了我们一个训练机会。
水是学生常见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不陌生,所以,学生有能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会因为缺乏感知而造成问题的无效性。课上,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水,你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提到了:水是无色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什么味道的、没有什么气味的这样一种物质;有生命的物体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注意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等。
我将这些大家都认可的知识板书在黑板上,提出我的第二个问题:关于水,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将所有这些问题用现场记录的方式打在屏幕上,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有的学生提问:水果里真的有水吗?我们能看见吗?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游泳池里,我感到有一股力量在往上托我呢?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水会流动呢?还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渴了就要喝水呢?可乐是水吗?为什么水撒在地上以后一会儿就消失呢?……
接下来,我提出第三个问题:这些问题,你认为哪些我们现在可以研究?最好说说你的研究方法。学生面对已经列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果他们发现,有的问题可以直接回答,不需要研究。比如:可乐是水吗?因为在可乐的包装上就已经注明了它的成分除了水以外还有其他许多,所以,可乐不是水。他们还发现有些问题现在无法研究,因为所需知识储备太多,实验也无法设计和操作。比如:为什么水会流动呢?这个问题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所以不适合现在研究。经过他们的讨论筛选,最后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现在他们可以研究的问题了,这些问题也基本上是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或不久后即将学习到的内容。
通过教师引领式的提问,学生的提问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首先看看哪些是已经知道,不需要再研究的问题;接下来,充分开动自己的脑筋,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最后,通过再一次的思考,找到合适的、可以研究的问题。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急于求成,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合并在一起,就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没有办法进行发散思维,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并不是没有研究意义,而只是现在他们无法研究而已,这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有极大伤害的。所以,对于刚接触科学的小学生来说,与其让他们提不出问题,不如先充分让他们提问,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筛选。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敢想、会想,从而提问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