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
——以《荷花》教学为例
“苏派”可以说是当代我国一个重要的教学流派。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江苏便开始了素质教育的探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可以说,正是在素质教育的统领之下,童心母爱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育,小主人教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各种教育教学主张相继提出。与主张相适应的教改实验也应运而生,且不断深入,从而形成了鲜明、丰富、稳定的 “苏派”的教学主张。我省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对“苏派”的关注和研究,就是“回到事物本身去”。
语文的本身就是语言文字,如何回到语言文字的本身,让学生真正学好它是所有语文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想以《荷花》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用第一人称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白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在读文章,想画面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二是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的荷花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发展学生的能力。
片段一:
出示荷花的图片: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姿势各异,白色的荷花散落在这些荷叶之间,个个亭亭玉立。
生:哇,荷花哎!
生:真漂亮!
生:多好看啊!
生:太美了!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荷花》,想听听吗?
生(齐):想!
师播放课文录音。
分析与思考:
课题的导入有许多方法,在这里,我并没有设计过多的环节,也没有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或诗句导入,而是直接出示了一幅图片,直奔主题,设计简洁明了。
课堂伊始的图片立刻从视觉上刺激了学生。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边让学生观赏图片,边放课文朗读录音。这样因为音像媒体的介入,把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变成可视的画面、可感的声音,从而在课堂上渲染了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使儿童因爱美而乐于主动了解、欣赏课文所描写的景物,从而体验作品抒发的情感。
片段二
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同学们读读这句话,想想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自由读句子。
生:可以换成“长”字,白荷花是长出来的。
生:可以换成“钻”字,以前我们学过《春笋》,它就是钻出来的,白荷花也可以用“钻”。
生:还可以换成“探”字,我看过一篇文章说“小草从地里探出了脑袋”,白荷花也是从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的。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我们把这些词放进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觉得在这里用哪个词更好一点呢?
学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还是课文中的“冒”比较好。因为“冒”写出了荷花一个劲地往上长的样子,让我们觉得荷花生命力特别旺盛。
生:我也觉得“冒”比较好。前面说了荷叶挨挨挤挤的,荷花可能早就长出来了,可是长得不够高,被荷叶挡住了,后来它长高以后我们就看见了,感觉它是从荷叶的缝隙里面冒出来的,很神奇。
生:我同意他们的观点,觉得“冒”比较好,因为它把荷花写活了,使人感到荷花正向上顶。
……
分析与思考:
任何一个作家写作都力求以最精炼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我们学习时,就必须对文章中的某些字词细细研究一下,通过反复揣摩比较深刻体会,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迅速捕捉,直接领悟语言深层意蕴和弦外之音。
在这里,我抓住一个“冒”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将教学与生活实际巧妙结合,建构不同的言语图式,展开想象,拓展延伸。先让学生给“冒”字换一个词,然后把词放进句子中让他们读一读,和“冒”进行比较,看看用哪个字更好一些,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冒”字更为传神地写出了荷花蓬勃向上的旺盛的生命力,培养了语感的精确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品出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片段三:
出示图片(一池的荷花)
师:你们看这幅图,荷花就像真的一样。现在我们就把它当作真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有什么感受?(播放旋律轻柔的音乐)
生:我觉得荷花变活了!
生:我仿佛觉得荷花忽然长高了!
生:我自己也好像跟着荷花一起摇摆起来。
生: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心里美滋滋的。
……
分析与思考: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人人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文章第四节写得很美,但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怎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和满池的荷花随风舞蹈,这种感受是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字面理解可以获得的。这样的设计,通过图画的展示与音乐的渲染,学生在眼前、耳边相似的情境交互作用下,视觉感受“形”的美,听觉同时感受“声”的美,感知强度增加。此情此景,促使与儿童大脑中已经积累的相关情境沟通迭加,于是对课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中的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变的可闻可见了。这种真切的感受产生了相似的体验。学生进入了课文中作者看荷花的情境。
片段四: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画卷,这么美的文字我们真应该把它记下来!你们觉得呢?
生:我已经会背了!
师:多读两遍,再练习一下,等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背得好!
生练习背诵。
师:谁先背?
生争着都举手!
师:你们都想背呀?那就满足大家,我们一起背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
分析与思考:
这一名家名篇在课后练习中是要求背诵的,背诵能体会语言文字情感和内蕴的作用,还能贮存语言,锤炼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不将这项作业留到课后而是当堂背诵,可以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诵读,再配以音乐背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在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荷花的美丽。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上一个台阶。
越贴近生活的教育越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将教学中的众语喧哗、花里胡哨、故作神秘剔除,回到教学的本真,尊重教与学的规律,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是这样,那学习的地点不必是教室,生活中的处处地方都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