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37
post:490537

夏菁 语文 《浅谈教学中的游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投入的影响》

  • 发布时间:2011-02-21 20:15
  • 作者:夏菁
  • 点击量:

浅谈教学中的游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投入的影响

[摘要]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因为心理学家指出,从小享有愉悦童年的小孩,成长之后会变成活泼、热情、合作、果断、乐于助人的人,反之;则有可能成为固执、强迫的个性。在儿童入学之后,学习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应该让儿童享受学习的快乐,学习就是“enjoy”。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们热爱学习。如果孩子们厌学,厌的只是提供给他们的老模式。我们不妨把硬生生的、枯燥的课程,转变成欢乐的游戏,他们就不会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而是学得生龙活虎,无论从认知、行为、还是情感上,都会非常投入。

关键词:游戏 低年级 课堂投入

 

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越投入,学习效果就越好。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中的投入主要由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三方面组成,不同的行为,情感,认知方式和程度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投入模式(简称投入模式)。影响学生投入模式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的目的取向,学习基础以及个性特点等,其中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投入有很大影响。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教学中的游戏(简称游戏)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低年级学生课堂投入的影响。教学中的游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或一种技能而专门设计的游戏活动。

 

一、游戏对学生课堂行为投入的影响

在课堂上我们注意到一些学生听课认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作练习又快又好。这类学生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把他们在课堂上的这种行为称之为高行为投入。我们希望课堂上这样的学生越多越好,希望学生保持这样的状态时间越长越好。但实际上在常规的课堂中这样的人数并不多,8~15分钟以后大部分低年级学生都会表现出坐不住,开始做小动作,无意识的遐想,疲倦,不愿多动脑筋,作习题不用心等现象。为了使学生在一节课中尽量长的保持高行为投入状态,我们设计了游戏的环节。

 

(一)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专注。

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会在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中失去对学生的诱力,而单调无趣的教学内容会在刺激有趣的游戏中唤起学生的热情。这主要反映在学生游戏时的专注和努力程度:如思想高度集中了,情绪激动反应加快了,讨论热烈,肯钻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由想象、创造和展示的空间。如在角色扮演的如何规划舞台和道具?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想到什么用什么。笤帚可以做马,黑板擦变成肉,雨伞可以当荷叶,水桶就是鼓。表演和台词是戏中的大事,在排演和改编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讨论、争执、出点子、思考、创造、整理与操作,这样的过程已胜过了教师任何一种生动的讲解,不是吗?在一个有音乐有画面有情节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学生有怎么会觉得枯燥而意兴阑珊呢?

其次,游戏的目标比较单一明确,即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便容易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就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和坚持把学习任务完成的毅力。

再次,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游戏中,既有明确的目标,也有相应的规则,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必须得遵守相应的规则,这就使游戏具有了挑战性。但通常游戏的目标不会很难,也不会太容易,既不会使学生感到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而丧失信心,也不会让学生觉得简单得不用动脑就可以实现而失去兴趣。

(二)游戏促进课堂人际互动。

游戏是一种群体活动,在游戏中,学生愿意与他人交往,建立合作的关系,以便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他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交往的动机,而且他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增强了交往动机。在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交往动机体现在更主动的参与、积极的讨论探索、小组学习中的学习互助。

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和文字)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学生学会了用组合的方式借语言来表达思想与行为,实现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使得同伴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的容易、频繁。在游戏中,不仅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高、范围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也随之增加,教师在游戏中也扮演相应的角色,也是游戏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友好和谐的关系。

同时,在学生与他人、老师交往,交流的时候,身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年纪小的低年级学生好动,若硬逼着他们做1、2、3不许动的木头人,就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只能让他的行为更多的投入在如何抱臂坐端正上,而削弱了在交流上的投入。

二、游戏对学生课堂情感投入的影响

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总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学习任务。从事学习活动的情感和情绪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那么学生在进行游戏这种学习活动时,将伴随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的投入,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是乐此不疲。的确,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他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游戏较其他的教学形式,为什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呢?为此,我们经过课堂观察与课后对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的询问,综合得出以下结论:

(一)游戏给学生带来乐趣感。

在游戏中,我们找不着沉闷与呆板,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一张张兴致盎然的面孔;是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眸;是一阵阵热烈友好的交流;是一次次默契成功的合作;是一种种个性新颖的表达;是一声声喜悦会心的欢笑。孩子们都认为游戏真有意思,游戏中熟悉的生活情景,可爱的角色,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定范围内的活动,都吸引了他们,例如,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游戏中的问题很有趣”;有的说:“我觉得游戏是不象在上课,就象真的在超市买东西,我喜欢这样”;有的说:“我觉得上课时间过得真快,一点儿也不累”;还有的说:“我喜欢演各种角色,又好玩又能学到知识,很开心”……

(二)游戏让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参与感。

游戏总是以集体为单位活动的,有的是以全班学生为单位,有的是以小组为单位,总之,每一个学生都能而且必须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学生会感到游戏如果少了我,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我要为我们的集体出力。同时,从每个孩子上幼儿园的那天起,他们就开始接触游戏了,对游戏可以说熟悉得不得了,因此不会产生由陌生感而由此带来的担心。再者,游戏本身就是在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学生明白即使在游戏中失利了,也不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责备,不会被同学看不起,也就不会产生象是“这个问题答错了怎么办呀”;“我这么说行不行,我这么做行不行”,诸如此类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紧张,以至影响正常的思考发挥,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畏手畏脚,不敢大声地说,不敢大胆地想,游戏则大大缓解了这种不良的情感体验,学生自然愿意参与其中。

(三)游戏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游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乐趣,而且是一种成功感,这种成功的幸福,在他们握着小拳头说“噎!”的时候,你就能完完全全地体会出来。因为在游戏中包含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生用心地想要实现他,完成他,当他们通过努力取得胜利时,就会带给他们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即成功感。这种成功感的获得,有时是个人的,而更多时候是团体的,是通过游戏小组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获得的。体验到成功感的学生将在这一节课,一天甚至之后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的动力明显加强。

三、游戏对学生课堂认知投入的影响

学生的认知投入往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而不同的认知水平由不同的认知方法决定,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认知方法,这些认知方法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记忆至上的策略。这种方法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记忆成为唯一的法宝。

第二,习题万能的策略。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掌握方法,形成技能。

第三,梳理归纳的策略。能将单元的知识要点加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解。

第四,依附性策略。依靠家长,依赖老师同学,即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听同学说的,自己不想,回家不会的寻求家长帮助。

第五,理解联系的策略。能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灵活地学习。

对以上的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认知水平归纳成表如下:

 

学生的认知方法与相应认知水平对照表

 认知策略

   低级认知策略

深层 高级认知策略

依  依附性认知策略

记忆 记忆至上的策略

习题 习题万能的策略

梳理 梳理归纳的策略

理解 理解联系的策略

依赖家长、老师、

同学的策略

 认知水平

机械 机械的、较低层次

的认 的认知水平

建构 建构和生成的较

高层 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不成 不成熟的认知水平

 

那么游戏对于形成学生的认知方法,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认知投入,存在着怎样积极的影响,对照上表可以发现:

(一) 游戏避免了学生形成一些机械的、低效的认知方法。

游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学生兴致勃勃地摆小棒时,理解了什么是“3+2”;当学生兴冲冲拿着钱去“皮卡丘”超市买东西时,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学会了算帐;当学生穿着亲手制作的服饰扮演角色时,不知不觉掌握了把文字转变成口头和肢体语言的本领;当学生装作司马光力陈其救人方法之高明时,又学会了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方法。在一个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富有意义;使死板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到乏味,更不会出现死记硬背成风、题海战术盛行的局面。 

(二)游戏促进知识地建构和生成,形成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不是靠机械的记忆,枯燥的练习,或是老师的讲解,传授所能达到的,而是依靠学生新旧经验的整合。游戏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情境,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既提供给学生许多新的信息,同时也唤起与之相联系的旧的经验,新旧的融合,便生成了学生个性的、独创的见解。这些认识并不是老师所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所以,在游戏中,学生更多地依赖深层次的认知策略,相应的认知水平也是较高层次的。

总的说来,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通过游戏获得认知、情感、语言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为儿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游戏环节,鼓励儿童参与游戏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具体设计游戏时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通过游戏必须使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要考虑学生如何从游戏中获得经验;游戏本身所含的信息是否与学生匹配等。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纲要》韩进之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与认知发展》B.英海尔德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寻找田园小学》游乾桂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一篇:王菊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