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一入学就踏上愉快的作文之旅
黄芫芫
孩子的语言能力对其一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应及早进行,家长和教师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就要教会他学会提问,教会他由对话向讲述过渡,文中将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着重训练孩子摹仿、感知、记忆、想象讲述等方面作阐述。
一、为什么培养语言能力如此重要
不少教师在接任一年级教学工作后, 可能都“领教”了一些新生的说话方式——“老西”(老师)、“小人人”、“睡觉觉”、“我要拉巴巴”,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他们是会说较多的话,但词汇贫乏、语言不规范、不清晰。有时说了半天也不能把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这和孩子的生活环境,父母的影响显然是分不开的。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学习了语文,特别是学了课文后,不就学会了词语,也就会表达了吗?慢慢来吧!
其实不然。凡事要从根基做起,培养孩子表达能力也不例外。西方发达国家在儿童语言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一些成功的做法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著名律师罗宾逊年薪高达30万美金。他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的母亲给了我一份能够享受终身的礼物——良好的语言能力” 。他的母亲原先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后来成为中学教师。她深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所以她对自己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注意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中可见,语言表达能力对人的一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从专家研究的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六岁左右儿童的语言应达到这些要求:
(1) 词汇量可达3500个,开始使用关联词。
(2) 能在不同场合用适度的音高和音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3) 知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
(4) 能使用行动状语、地点状语和一定数量的时间状语。
(5) 能像大人一样有头有尾的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
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1) 认真听别人讲话,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
(2)学说普通话,能说一段意思连贯完整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以入学的新生目前情况来看,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刻不容缓的。
一、东方欲晓
1.学会提问
训练孩子语言的第一步是练就其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对于孩子来讲,首先须让他学会提问。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在课堂上,爱提问的学生
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以下二点:
(1)耐心回答孩子的提问。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够耐心回答,那么孩子对于提问这个世界的信心就会大振,就会以更积极的姿态与外界交流、探索。如果不耐心,总是否定问题的存在,孩子看来,问题并没有解决,他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理解,提问的兴趣会逐渐减弱,甚至对周围的一切淡然。
(2)学会引导孩子的提问。孩子由于思考能力相对较弱,往往看不到问题的存在。家长和教师就应该设法使这个问题凸现出来,使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由对话向讲述过渡
对于六七岁孩子的对话活动,要求他们按照问题来准确回答。围绕一定的主题讲,不能答非所问。在讲话技能方面,发音和用词要正确,句子要完整,语序要正确,要逐渐学会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复合句。讲述活动是比谈话更为复杂、周密的一种口头语言的表达形式。它的特点是要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使听讲人明白讲过的内容。因此要求有良好的记忆力,更加准确的运用词汇,会用一些复合句,在语言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的逻辑性方面,都比对话要求高。
二、
由学生现有的词不达意的情况一下就上升到上述说话能力的高度,是不现实的。根据教育学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原则,再根据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将讲述从心理过程的角度来完成摹仿讲述、感知讲述、记忆讲述、想象讲述的训练。
1.摹仿讲述
在孩子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模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努力去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这就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1)教孩子语言要尽量规范化。一是不说“儿语”,二是咬字清楚,语音规范,三是尽量用词准确 。例如用量词“一辆车”,“一粒饭”,“一只碗”等。四是一开始要尽可能教孩子说普通话。
(2)把孩子的生活编成规范语言教说。儿童能愉快并迅速接受。如“看,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有蓝的,有白的,还有黄的,真漂亮”······只要孩子经历过的有趣生活,教他说出来,他会念念有词不停地说。语言发展快,句子也越说越长。
(3)在游戏中,可以共同讨论,怎么把一个字,慢慢拉长成一个长句子。如“天”,“天空”,“天空中有月亮”,“天空中有月亮和星星”,“夜晚,天空中有月亮和星星”,还可加上“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夜空,美丽极了”·····这样用游戏把造句、说话结合起来,孩子兴趣极浓。
(4)坚持经常地与孩子一起听、读和背儿歌、谜语、古诗词、绕口令,特别要多读多讲故事(大人讲,孩子也讲),选择的材料要内容广泛、生动有趣、语言优美的,那么,孩子定能学好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
(5)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课的语言除了要规范外,还要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求其说话完整、准确、有条理、不断练习。
2.感知讲述
这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知为基础进行的讲述。如看图讲述、描述实物等。
(1)描述图上内容,要求儿童不仅能观察到图片上的特征, 而且能观察到细节部分,并能运用确当的形容词和不同的句子进行细致描述,讲清图片上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如有人,是什么样的人,长相、表情如何,他在做什么,怎样做。
(2)描述实物时,可以利用教室内的物品。如生物角上的仙人球,仔细观察它的样子,颜色,触摸它时的感觉,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
这种讲述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儿童兴趣。
3.记忆讲述
这是要求孩子讲述感知过的和感受过的事物,也就是所要讲述的事物不在眼前。
(1)讲述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中,记得最清楚最感兴趣的部分,连贯性地讲述。
(2)讲述从父母或电视、广播、书上得到的知识。
这种讲述可以促进孩子正确理解社会生活,了解人们之间的关系。
4.想象讲述
这是孩子根据图片或教师提供的其他线索,连同自己的经验和学过的语言虚构出人物和故事情节。例如,孩子可根据图片上的内容编成简短的有情节的故事。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再创造超出画面的内容,并用连贯性语言把事情表现出来,更理想的讲述是不仅讲出画面上的内容,而且还需要讲出与画面内容有关,但没画出来的内容。如编出画面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情节,再如这人做这事的动机,怎么想的,什么心情,怎么办等。
再如,还可引导根据眼前的美景,想象出曾经看过的神话电视或书中的情节,并由内心抒发出来。
这种讲述对开发孩子创造性确有好处。
无论哪种讲述,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讲,除了提供材料之外,最为关键就是如何引导,而其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提问,这样提出适应孩子现有智力水平的问题,引导其讲述,孩子才会有进步。
三、踏遍青山人未老
如果讲述是一种“厚积”,那么,写作就是“薄发”了。只有语言积累丰富了,才能文如泉涌。
1.写意作文
写意,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作者情趣的抒发。让学生“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犹如写意,让学生充分享受练笔的自由,不在字数、内容上做规定。
指导学生写意作文,可以用这几种方式操作:
(1)看图编童话。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一种形象思维,既然是一种形象思维,它也就必然可以还原为形象思维的图画。比如读童话,你可以展开想象,这时候你脑子里会出现一幅幅的图画。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首先你脑子里会浮现出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跟着小女孩的一次次幻想,你脑海里也会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读书想“画”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帮助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同样,看图,也可以通过形象思维还原图画中所包含的人物、故事、情节,用语言把它写出来。当初学创作童话有困难时,我们可以首先通过看图画来学习编写童话。因为毕竟图画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形象思维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发挥你的想像就要容易得多。当然,你可以首先找一些富有童话意味的图画来进行练习。
看图编童话,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先根据多幅图来编写,再根据两幅图来编写,最后再根据单幅图来编写。当然,自己画图,先画后写,那就更有创造性了。
(2)续编诗歌童话
续编童话诗歌时,孩子们往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超乎成人意料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现出儿童习作的内容和形式的稚拙的美。比如,学生在续写诗歌时有这么一题:蝴蝶落在花朵身上,不由地赞美起来:‘你是最美的了!’花朵笑着说……学生续写的内容精彩纷呈,最有意思的是,一个学生写道“……花朵笑着说:不,比我更美的是阳光、雨露和泥土。……”其实,这都来自于前面的“摹仿讲述”。
(3)写日记
日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大到时事新闻,小到家庭琐事,可写景状物,可记事写人,形式活泼,易于掌握。从小引导孩子写日记,既可提高认识,又能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一举数得,是放胆作文常用的形式。
2.写实作文
四、风景这边独好
让孩子一入学就踏上愉快的作文之旅吧!主席诗中所表达的——感到前途无限光明。这些孩子是老师们上公开课的争夺对象,因为他们说话逻辑性强,有序,表达能力突出;这些孩子参加作文竞赛频频获奖,尤其是我们的校报都是整版刊登。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前期的煞费苦心后,换来的是教师在高年级教学以及孩子学习的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