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941
post:491941

严芳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2-09-07 08:08
  • 作者:严芳
  • 点击量:

巧用儿童生活,化解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历史地理类教学的难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历史和地理的学习是高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部分,现在的品德与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把历史、地理纳入到德育课程中,改变了以往把历史、地理看成是独立学科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小学阶段,历史、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普遍认为这是教学的的一个难点,经常会遇到以下的这些困难:

⒈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教材中历史、地理部分涉及的内容广、话题散、知识点多、散、小、没有体系,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教学的时候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主,见图讲图,见字读字,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依然是“教”教材,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出现把《品德与社会》课就某一个知识点变成支离破碎的历史课、地理课讲座或说教的现象。

⒉教师和学生知识储备的缺乏。

品德课新教材内容框架的构建,遵循了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下,史地知识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以“散点”的形式呈现在各个学习单元中,改变了以往按照严密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编排教材的方式。这些散点的史地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而设置的,不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应地,学生学到的就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背景,对“散点式”史地知识的学习感到很吃力。

由于学生和老师对史地知识储备不足,教材内容利用度低,现成的教学资料少,教材的开发性和文本内在联系的隐蔽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感觉时间、精力不够,出现辛苦收集的资料内容过于单一、数量相对少、还可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引发学生兴趣使获得体验和感悟,教学效益低下,从而挫伤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⒊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太远。

从古至今,历史一直被当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语)。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加入历史便是这个原因。但是,历史也有其局限性。学生学习历史是今人看古人,然而又无法真正看清楚古人,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观察。对他们来说,历史遥远又陌生,缺乏“生活味”,有些学生甚至把历史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如五年级上册《四大发明》主要告诉学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是,四大发明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学生对远离现实生活的“老古董”学起来毫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久远的历史现实化,成为有生命的历史,如何让历史教学变得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也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教学需要解决的难题。

⒋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新教材,可以说是“穿新鞋走老路”,成为教材的宣读者。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讲解“历史故事”、“地理知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方式主要还是“听讲式”、“记忆式”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和教师无法进行愉快的交流,学生学习主体性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性没有体现出来。出现费时、费力、教学效益低下、学生没有激情、教师倦怠的现象的不良循环。

教学中出现的诸如以上的难题,我结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以“儿童生活”为基点,化解史地教学中的难题。

⒈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多种方式综合呈现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活动中学习做人”。这是《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己(而不是教师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例如,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描述介绍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儿童自己已有的外出旅游经验等“内在资源”进行感悟。

其次,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着力于将地理教学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根据儿童思维的感性、直观性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概念、数字“生活化”──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如,我们祖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如果将其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如拿它同儿童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某一具体地方的面积对比(例如,儿童所在家乡面积的多少倍),无疑比仅凭空洞的数字更能在儿童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同样,我们还可以借助儿童的想象来培养儿童的定位等能力,如,“把我们祖国的版图想象成一只迈着阔步的雄鸡,那么你(儿童)的家乡在这只雄鸡的什么部位呢?”“遗憾的是,作为我们祖国这只雄鸡迈出的前脚──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归,因此,等台湾回归祖国以后,祖国这只雄鸡是不是将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步子呢?”这样不仅能帮助儿童记住祖国版图的形状和快速定位某个城市在祖国的什么位置,也能培养和保持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还能有效地融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实现在地理教学中育德,“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目标。

⒉寓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中,注意体验和感悟。

新德育观认为,课程和教材是儿童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旨在帮助儿童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变换》这一单元时,我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特产、交通、经济等,学生兴趣高涨,表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激发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谓是“育德”于无形之中。

⒊教学内容呈现以图为主,注重活动指导。

根据高年级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教材尽可能提供学生现实生活的实景照片或图片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有亲近感,使图片起到设置情景,以图寓意,以图导行的目的。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设计了“讨论”、“说一说”、“评一评”等栏目,突出主题研究、问题研究。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思考,实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⒋ 活动形式多样化、生活化。

德育课程的经验性、生活性也必然要求德育课的历史、地理教学能突破传统德育课教学的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多样化。教学时,我注意选取贴近儿童生活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和故事为素材,以主题活动、学生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谈、有趣游戏、表演欣赏等作为手段,注意将活动、方法、技能和行为指导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活的现实,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在生活的体验中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为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生活。在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情感体验是非常丰富的,学生交流能力、自信得到极大的提高。

⒌   寓评价于活动中,注重个性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课程的教育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和内容,把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教科书中结合教育活动提供的自我评价表,注重个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师用书中提供单元评价建议和每次活动的教学札记。帮助教师进行活动过程评价和教学自我评价。小组之间能力等差异,我做好指导和协调;学生收集的资料会重复或过散,收集前做好指导;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展示和交流,教学活动用时会相对多一些,要组织好课堂活动;学生都参与资料收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及时评价,要顾忌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小组内同学对自己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自评,其它组的同学和教师根据展示的资料和交流的情况对各个组实施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是资料收集的情况及开展的活动方式等。寓评价于活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解决教学资源少、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总之,在史地教学中其它方面应注意的问题,难以尽述。但不管怎样,解决小学品德课中历史、地理教学的困惑与难题,我们可以抓住“儿童生活”这条主线,以儿童生活为本,通过儿童生活来引导儿童学习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