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663
post:491663

陈功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2-24 17:33
  • 作者:陈功
  • 点击量:

一起走过的“悦读”岁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功

记不清曾几何时读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据一项抽样调查发现,竟有80%的大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令人震惊!纵观现实生活,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传统阅读产生极大的冲击,学生们不停地在网络上“游荡”,不停地点击、跳跃、转换,对纸质媒体越来越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北大的季羡林老先生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是世界上最喜欢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华民族一向有读书的传统薪火继承,但正渐渐流失。这一切,如一记警钟让我开始了关于学生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两年前,探索中的我踏上了新一轮的实践之路,和六(6)班的孩子们一同开始了“悦读”的旅程。

一、兴趣为先导。

兴趣是开启学生“悦读”之门的金钥匙。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悦读”兴趣。

1、营造班级书香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

接班伊始,我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布置教室的四面墙壁。如:让学生收集读书名言,张贴在班级的前后墙上;开辟作文园地和读书小报展示墙,给学生提供读书交流分享的阵地。让学生受到感染,爱上了读书。  

2、建立班级读书库,为学生提供“悦读”保障。

学校为每个班级定制了一个图书柜,这个图书柜不是无用的摆设,不是作业本架,而是真正地放学生图书的地方,我们叫它读书角。不要小看这个图书角,这里的图书可不少,有学校发给班级的一部分图书,有老师为学生集体借阅的图书,更多的是每一个学生自己带来的共享图书。随着读书活动的开展,图书角空间有限,我们增设了“个人图书馆”,图书每学期更新一次,全班48名学生人人有藏书,个个借书看。图书库里的书也越来越多了,有的同学随机更新或增加自己的贡献书目。从数量的增长看,同学们的读书兴趣的确更浓了。

3、利用学校阅览室,给学生提供“悦读”场所。

学校阅览室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大最好的资源。每个星期、每个班级都有专门的时间去阅览室读书,那里有成千上万本图书,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那里有最佳的读书氛围,满眼的图书、漂亮的桌椅、安静的空间,当我带着孩子走进去的时候,他们徜徉其中,不能自已……

5、结合课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悦读”。

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通过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介绍、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等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追求,引导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譬如:教学《郑和远航》一课,我插入《明朝那些事》中所提到的郑和远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一时间,学生中开始刮起了《明朝那些事》借阅之风……每一次,孩子们欣赏完作品,都被名家精妙的文笔所陶醉,激起了他们对名作家的崇拜之情,也使他们陶醉在语言文字的精美之中,更激起了他们阅读的兴致。

二、习惯成自然。

当“悦读”的兴趣被激发,自主阅读意识就开始明显增强。这时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习惯成自然”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这种浓厚的读书兴趣得以保鲜。

1、培养“日有所读”的习惯。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为了让学生保持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贵在坚持的习惯,我在学生中展开调研,建立了适合本班学生的读书制度。每周一早自习是固定的古诗词诵读时间,我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诗文,每一周的“悦读”生活从晨读对韵中开始。每晚半小时的读书是必做的家庭作业;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是学生的期待;每月做一份好书推荐的小报成为学生的爱好。

2、让家长成为推动“悦读”的助力。

我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同一本书,孩子读给家长听,家长讲给孩子听;可诵读精彩章节,可针对书中内容,说想法、谈感受……一位家长在好书推荐的家长感言一栏中这样写道:“与孩子一起读书,温馨无比!看着孩子读书专注的神情,幸福无限。”我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也惊喜地发现孩子的成长。这正是读书的魅力!”

为落实每日晚间读书作业,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读书统计表”,请家长给予孩子阅读时间和阅读质量的保证。一月一反馈,力求把做得精致、有效的材料利用班会展示出来,或张贴表扬并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交流,不断改进完善。如此,“悦读”的推进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重引导,勤鼓励,多促进,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成自然”的阅读习惯,把每天的阅读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

三、方法促提升。

我国自古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说,让学生会读是提升学生水平的根本。与生共读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读书时,往往通常只关注情节,缺乏读书时的“有意注意”。因此,我开始着力培养学生“有意识阅读”的习惯。

1、从人物入手,学会鉴赏:

为了让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年代、学生不易理解的作品不再成为阅读的障碍。我将作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理解作品所渗透的时代烙印,收集分析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抱负。譬如:我带领学生一同“走近李清照”,认识这位宋代词坛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的明星。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前期词作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我指导学生联系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感受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读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学生们感受到主人公的活泼率真、热爱生活以及那份欣欣然的生气;读着她的《夏日绝句》,学生们不禁被女词人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忘死的豪情壮志所感染。

有时,我还从作品人物入手指导学生阅读。许多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作品人物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人物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命运结局,追溯造成人物性格和结局的社会制度,学会人物鉴赏。如《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对人物的细致描摹,是这部书的精华所在。书中一百零八将各有特点。阅读交流中,学生们认识了谦虚忍让、武艺高强的林冲,直爽粗鲁、行侠仗义的鲁智深……更透过作者描写的那些典型的故事情节,典型的语言、动作,潜移默化,学会了人物刻画的方法。

2、从内容入手,学会鉴赏。

有时,我会让学生把同一类的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领略同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品味同类文章的不同写作风格。譬如:大文豪苏轼爱游西湖,善写西湖,我让学生收集他写的有关西湖的诗歌进行赏析。学生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领略了西湖的秀美,感受着作者譬喻的巧妙;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那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再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的明朗,让学生体味到苏轼善于渲染,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的写作手法。

此外,读到一些描写精彩的片段,我还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之精,造句之美,描写之妙,意蕴之深,让她们在“悦读”中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四、实践出成果。

孩子需要阅读,需要锻炼成长的机会,更需要鼓励。我积极为学生搭建阅读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读书风采尽情展现。

悦读,让花开更艳。

展板上的小报,排版精美,图文并茂,内容充实……

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孩子们的发言有高度的人文特点,有独到多元的理解……

作文大赛中,优美的文字在笔尖流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闪现着智慧的灵光……

诵读竞赛中,孩子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令人陶醉……

演讲比赛上,孩子们台风稳健,出口成章,激情飞扬……

也许,今天我所做的一切,不一定会让他们富有,不一定会让他们成为焦点,但我坚定地认为“悦读”可以让孩子们与书同呼吸,可以把世界打开给孩子。让他们在不自觉中感受到: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是一种幸福……

不管是对我,还是对孩子们,一起走过的“悦读”岁月让我们内心充盈、快乐。

 

 

下一篇:孙小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