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语文教师成长从课堂有效性提问开始
摘要:课堂提问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年轻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其教学效果。课堂有效性提问包括:问题设计明确;问题设计具有整体性;提问启发学生兴趣;理答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年轻语文教师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年轻老师想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必由之路。
一、“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含义
20世际90年代中后期,“有效课堂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并日益为大家所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发展阶段。有效课堂提问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彰显,学生思维的张扬,教学对话的开展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不相同,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的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达到高效。
二、年轻教师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解教材不透彻,问题设计模糊
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挖掘点,是语文教师应达成的目标。因此,年轻教师要读透教材、吃透教材,联系生活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可是,因为自己本身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全面、深入,年轻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较模糊,从而导致学生也弄不明白问题的关键,一脸茫然。尤其有的年轻教师上课时有“过教案”的痕迹,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反应。有时发现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在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时,教师不停地转换提问的方式试图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意图,这样的追问其实反而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打乱了学生的思维。
(二)缺乏关键问题统领,提问过多
有的教师,因为没有围绕文本的关键设计问题,在一节课中提问过多,使课堂变成了满堂问。提出的问题过多、过碎,可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思考问题。教师见学生回答不出,急着重复提问、引导,使问题更琐碎、低效。这样的简单无效提问在年轻语文教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诸如:“是不是?”“对吧?”“好不好?”等低层次的提问,引发学生异口同声机械地回答。或是只说一半留半句提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反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这类提问,对深化课堂,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毫无益处。
(三)提问学生面过窄,课堂气氛沉闷
根据笔者对课堂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年轻教师会让举手的学生发言,或是请成绩出色的学生发言。一节课多次叫同一个学生发言,而有的学生一节课中一次表达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提问方式只会让敢于发言、善于发言的学生得到一定的发展,让更多的胆怯、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学生更害怕课堂,课堂气氛沉闷,一石激不起千层浪,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分享局限在有限的小范围中。
当在课堂提问中,如果碰到学生站起来紧张无语或不知如何作答时,年轻教师往往会让其坐下再思考,另找其他学生作答,急于走过场。遇到冷场时,教师忽略对学困生的引导,不仅让学生失去对答题的自信,长此以往越来越懒于思考;也让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有种错误的认识:可以搪塞老师。导致课堂上学生参与面过窄,回答单一,影响学生多元、深度的思考。
有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喜欢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读课文或回答问题,表面看,学生的参与面广了,但实际上有些学生只思考轮到自己回答的问题,不去倾听其他同学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反而使思考问题的参与面变窄了。
(四)教师理答话语单一,影响课堂生成
对于学生的回答,年轻教师大多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话语或是不断追问,引出更多的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说的较多的是“说得真好!”“你真会读书!”“是的”“还有吗?”“对!”这种肯定鼓励的话语过于单一、重复,导致学生失去答对问题的成就感,打击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年轻老师往往会说“是这样吗?”“谁再来说一说?”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社坐下,不作反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作明确性地指引,让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向正确方向思考,是很多年轻老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三、浅谈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课前充分准备,问题设计明确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注意力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读透教材,充分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被教案牵着走。简洁、明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在陈述问题时表述必须清晰、语速适中。问题最好是提前预设的,不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使用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堂语言,而不是过于专业、生硬的语言。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的问题设计还应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简单问题的比例应多一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积累;当需要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或感悟文章主题时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散型、综合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课堂的有效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有整体性,紧扣教学重点
如何让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要有整体性。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紧扣课题提问、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提问、抓特殊标点符号提问、抓文眼提问等等。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设计问题,使得课堂中的各个问题都能在大问题的统领下引领学生思考,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着整体的把握,也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用整体联系的方法解读课文内容,“授之以渔”。
(三)扩大答题面,启发学生答题兴趣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让学生自主索取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师的提问必须要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困惑之情,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有了兴趣,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环环相扣,逐层递进,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不把问题引向深入。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让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感知、分析、比较和概括、想象中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理答具有针对性,注重鼓励
教师的理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成功与否,也影响教师长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因经常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而被同学笑话或老师冷落,或是因为老师给予不恰当的评价而影响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效理答应做到:当学生充满自信的回答并正确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充分表扬;当学生回答犹豫时,可向学生适当暗示,让其感受到成就感;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要肯定他的努力,并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其自主发现问题,避免直接出示答案或另选学生;当学生将问题牵得过远时,要运用课堂机智适时将他拉回课堂。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策略外,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还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于年轻老师而言,多听名家的课、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磨练反思也可帮助其向课堂有效性提问目标靠近,促进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叶雪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黑龙江科技信息
[2]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3]洪松舟.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4]张艳红.注重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中国校外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