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道出心中事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描写
说句老实话,作文实在不好指导。但对相当于一张白纸的小学生来说,又必须要指导。于是,我们做老师的就开始纠结了。
我本来是非常赞同陆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觉得作文实在是一种灵感的闪现。但后来发现,写千古名篇是需要这种妙手的,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一般的作文却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因为我渐渐发现,大多数人的作文水平不高,一方面确实是平时留心不够导致的材料缺乏,另一方面就是严重的技巧缺失。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古人又云“盗亦有道”——连“盗者”都有方法和技巧的,何况高雅如作文乎?
只是作文的技巧实在是太多了,选材,中心,立意,细节,开头,结尾,分段,连贯,过渡……每一个都够讲一天。单就表达方式来说,就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值得研究;至于修辞、文风等还在其次。从何处谈起呢?
最近几年,在阅读了数千篇学生的或优或劣的作文后,我有了一些感悟。我发现,好多孩子作文写得不生动不具体,原因固然很多,但缺乏心理描写的技巧者占了很大比重。
因此,咬定“心理”不放松就成了我对入门者首先要指导的作文技巧之一。
记叙文中的心理描写是对人物思想活动的描写。它是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可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但是缺乏具象,所以在平时的作文中容易被忽略。然而由于它可能是只有万物之灵的人才特有的,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所以如果写人记事的文章中缺乏心理描写,我首先要怀疑他描写的是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那么,如何进行心理描写呢?我告诉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一、内心独白
郭沫若的名剧《屈原》中的《雷电颂》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名家名段。屈原对老天的愤怒指责,在戏剧中看来是大段的独白,因为要取得现场感,所以剧本中是没有心理描写的。如果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里的独白就是心理描写中的“内心独白”。其实就是在心里自己对自己说话,有点类似于自言自语,只是不出声罢了。所谓“敢怒而不敢言”就是对它的最好注解。
“怒”也好,“喜”也好,在文中常常用“心想”“心说”“念叨”等作为提示语。写得老辣的也可以直接抒发心中的感受。虽然没有提示语,但一看就知道是心理描写。这是描写水平很高后常会出现的情况——因为他觉得已经没有必要着相了。
如一位同学在遭到母亲的责骂并撕掉了她的课外书后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骂就骂吧,反正都习惯了。你在工作上肯定是有压力的,把我当做沙袋出气也无所谓。听着就听着吧,每次都是一样的内容,都能背下来了。书?撕就撕吧,回头再向同学借,实在不行就再花钱买一本好了。心中的无奈和愤懑跃然纸上,这就是内心独白的强大威力。我们可以设想将这一情节用“妈妈撕了我的书,我气得不得了”等类似的句子来表达,那是无论如何也缺乏震撼力的。
二、幻觉呈现
人在心理发生变化时,会产生轻飘飘或者压抑、沉重的感觉,会想到一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像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典型的心理幻觉。一般情况下,花儿只会让人欣喜,鸟叫只会让人愉悦。可是在烽火连天、国破家亡的时刻,在诗人的眼中却只有感伤和心惊。现代作家穆青的名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写到吴吉昌听说总理逝世的消息时,有这样的心理描写:“他失魂落魄地推开自家的院门,那些悬挂在檐下、屋前、墙头、树上的一株株棉花,在他眼前一下子都变成了痛悼总理逝世的白花……”这种由于情感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虽然幻想、幻觉不真实,但恰恰可以突出人物当时的独特心理。
有位同学写到老师办公室的恐惧:老师办公室的门,像一张大嘴,一口就能吞下一个“人犯“。我的腿像是糖浆做的,正一步步溶解、溶化……门没有那么大,腿也不可能被溶解,可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突出一种心理。心理使得事物变化、变形、变味,好像有点出乎意料之外,细想却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情感的绝对真实!
三、景物烘托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了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淫雨霏霏”的天气“感极而悲”和“春和景明”的天气“喜洋洋”,这是人之常情。真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圣人是很少的。可见景物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有时候,写景就能够烘托出当时的心情。
“又是一个冰冷而寂寞的夜晚,冷风拂过身体。望着那洁白的月光,又是一滴泪,悄悄滑过面颊,流入心底。”这是一位同学受到家长误解后的心理描写,怎么突出自己的不被理解的忧伤心理呢?她使用了景物烘托的办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夜晚的“冰凉”和“寂寞”,写“冷风”,表面看来,是当时的真实的自然环境,但又何尝不是作者当时冰冷寂寞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呢?写景就是为了衬情!这种心理描写方法在文章中如能适当运用,可以取得多重表达效果。
当然,心理描写的技巧肯定不止以上几种。但即使是这样,一篇文章也没有必要一定要用尽以上三种心理描写的方法。技巧要根据文章而定,要根据叙述时的感情而定。但只要有这种的描写意识,经常思考如何利用技巧来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则文章必然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