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学生主动发展的时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杨滢萍
“主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是内在动力的外在的表现。
主动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探索的活动。所谓“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
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前提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学生主动地创造
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这样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我们要营造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境。
片段一:
课堂练习出了2道思考题:这是其中一道,在孩子们写完后。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思考的?
陆思远:我想2+7=9,9-(4)=5.
许诺:我是这样想的:2+7=9,5+4=9.
师:两个小朋友的方法一样吗?说罢,我板书了两种思路:9-5=4,5+4=9
这两个小朋友一个是用加法算,一个用减法算的!
许诺:我发现,2+7和括号里的4+5都等于9,2+7和4+5是一对,如果把他们看做天平的话,两头都是一样的!
你说的太好了!(这不就是移项的思路吗!)
张沐延:我还发现,把4和5对调一下,也是一样的!
师:我明白了,原来张沐延可以把这道题改编一下,变成2+7-( )=4!
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一道简单的题目引发孩子们激烈的讨论,有益的思维碰撞,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事移项,不知道这就是求未知数,但是他们的思考确实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惊喜,孩子们要用平实的稚气的语言说出了其中的秘密,这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片段二:认识11-20的数
学习重点是:掌握10个一就是一个十,把10根小棒捆起来就是一个10根。
课始,我请孩子们用小棒摆出12,没有限制,想怎么摆就怎么摆。
孩子们有的是2个2个一并,有的是3个3个一并,多数就是数出12根小棒堆成一堆。
我扫视了一圈,没有做出提示和引导。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
师:小朋友,我现在提高要求了,请大家很快摆出12,要请同桌一眼就能看出你摆的就是12!
孩子们还是原来的摆法,这时候,我看到梁兰石把手里的10跟一推,这样的动作启发了我。
师:梁兰石,你为什么把10根小棒合并成一堆啊?
梁:我是看这10根摆成一堆,另外2根就能看出来了。
小朋友看,她是把这10根小棒看做一个整体,10根小棒就是几个十?
生:就是一个十!
师:为了方便,这10根小棒我们可以把它们用橡皮筋捆起来,就是一个十呀!那14可以怎么摆呢?
生:就拿一捆小棒再加4根单独的就行了。
你真棒!
教学中,有时候就是这样的“不经意”间,孩子们就很快理解了重点和难点内容,正是一个孩子的有益的举动,带动了大家思维的冲击。课上的捆、扎其实都是把10根看成是一个十的过程,有几个十就要有这样的几捆,这样的2捆就是20,3捆就是30,几捆就是几十。
营造轻松、自然的外部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追求教学艺术。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指引下,用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态度,以及精心的课前准备,与学生共同营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想、敢说。学生主动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没有外部世界以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主动性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在生本理念下,我们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一切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人。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就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真正做到为
学生服务,以促使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