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关于课堂提问科学性的研究
甘泉
研究背景意义:如果说课堂常规是一节课的基石,那么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则是铸就课堂这座建筑的钢筋铁骨。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这样说过“作为一个以提问为生的人,我祈望以一个个问题打开一个个世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期望着是一个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开启他们的心智。”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相同年级,不同学科问题设计会出现怎样的差异?相同学科不同年级,问题设计又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带着这些思考,我就课堂提问科学性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
调研方法: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此项调研的方法。
首先,将课堂提问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管理型问题”是课堂组织中提出的问题,如:对不对,准备好了吗?等
2、“记忆型问题”:是指通过记忆就能回答的问题
3、“理解型问题”:是指要通过融合其他知识点、加以变通和构建的问题。
4、“探究型问题”指需要较多的智力参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有着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
5、来自学生的问题。
接着我前后两次以班级常态课作为调研的样本。在课堂上通过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种提问的次数,并记录一些典型性问题。首先,我们抽取了四年级的六个班任意学科的一节课进行了调研,接着我们又对四1班的数学和六5班语文进行了课堂提问科学性的主题调研。
数呈现据分析
结合前后两次数据分析如下:
我们先来看先同年级不同学科,提问类型所呈现的差异。其中四1班是今天的调研数据,其余为上次数据。
表一:相同年级不同学科,提问类型统计表
班级 |
学科 |
提问 总数 |
管理型 问题 |
记忆型 问题 |
理解型 问题 |
探究型 问题 |
问题来自学生 |
四(1)班 |
数学 |
39 |
18 46% |
6 15.4% |
9 23% |
5 12.8% |
1 2.6% |
四(5)班 |
数学 |
26 |
13 50% |
4 15.4% |
7 26.9% |
2 7.7% |
0 |
四(2)班 |
语文 |
14 |
5 35.7% |
3 21.4% |
4 28.6% |
2 14.3% |
|
四(3)班 |
语文 |
22 |
5 22.7% |
4 1.58% |
10 45.5% |
3 13.6% |
0 |
四(4)班 |
科学 |
24 |
3 12.5% |
1 4% |
8 33.3% |
12 50% |
0 |
分析:我们发现年级相同,学科不同提问的方式也会呈现差异。就探究性问题而言,科学学科的探究性问题所占比例较多占了本节课提问的一半(50%),基于学科特点,科学课需要引领学生从现象中研究和发现原理,是探究未知的过程。就管理型问题而言数学学科的管理型问题在一节课的提问中比例较大。当然我们也认为并不是说管理型问题就是简单的无意义的,比如四1班的数学课老师有如下管理性问题的设计:“结果对吗 ?”“你们同意吗?”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我们认为这样的提问简单准确,帮助学生清晰地明确概念,判断出对错,起到了推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其实在语文课堂上也需要管理型问题。例如:“谁来读第3小节”这个管理型问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必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相同学科不同年级,提问类型的差异。其中六5班为今天的数据。
表二:相同学科,不同年级提问类型统计表
班级 |
学科 |
提问 总数 |
管理型 问题 |
记忆型 问题 |
理解型 问题 |
探究型 问题 |
问题来自学生 |
六(5)班 |
语文 |
21 |
3 14.3% |
4 19% |
7 33% |
5 23.8% |
2 9.5% |
四(2)班 |
语文 |
14 |
5 35.7% |
3 21.4% |
4 28.6% |
2 14.3% |
0 |
四(3)班 |
语文 |
22 |
5 22.7% |
4 1.8% |
10 45.5% |
3 13.6% |
0 |
分析:以语文学科为例,通过纵向比对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上管理型问题的比例在减少,探究性问题的比例随之长。我们认为对高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 “对不对”、 “是不是”等),因为这样会助长学生浅尝辄止的思维,制约思维的发展。我们希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统领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力,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有所触动、在知识上有所领悟、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高。在今天下午六5班的这节语文课上
关注和思考:
当然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呈现和分析比对,我们也就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方面。
一、我们期待我们的课堂提问从教师独问到师生互问。我们遗憾地看到在以上数据中来自学生的问题所占比列较少。我们的课堂提问几乎都是师问生答的状况。这不由让我想到了杨澜做访谈所说的两次经历: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时,有次有位美国教授,讲授宗教课,结束了之后让大家提问,结果没一位同学举手。教授表现得非常不可思议,难道你们都没有问题吗?他还拿出一美元来,说谁提问就给谁。杨澜不禁感慨到:在中国的教育中,对于提问的培养很少,一直
二、 我们思考我们的课堂从单向封闭到开放多元。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断地展现出来。就课堂提问而言,封闭式课堂教师的提问往往从教者角度出发预设了唯一标准答案、或是预设了唯一思考路径的问题。而开放性的课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仅考虑教的方便,教的精彩,重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今天下午四1班的数学课,老师的教学内容是教会学生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整理数据方便计算。教学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呈现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告诉孩子如何列表,列表时要注意相同类型的数据对齐等。而是采用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根据所听录音整理有关信息,然后从学生当场整理的信息中选取有代表性地进行比对,从对比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列表格的正确方法的意义。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充满思考的活力。开放性的课堂,老师提问不是随意地信口拈来,开放性的课堂需要老师整体地把握教材,从学生角度出发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这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的方向。
三、 我们努力使提问后的评价从简单应答到智慧理答。
有了提问,就必然有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的点评。教师的点评不是简单地应答千篇一律,千人一句的好与坏,对与错。应该在“细微处显精神”,智慧地理答。教师的评价要因答而评:对于准确地回答独到的见解要毫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对于不太完善地回答要一分为二,既肯定其优点,又指出其需要改进之处。有时,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应根据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还要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有稍高的要求。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应采取鼓励性的评价,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如 “声音响亮是你的优点”“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勇气可嘉”等。当然有时我们还可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习的潜能。我们期待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智慧理答,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科学。课堂提问路漫漫其修远,我将上下而求索将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研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