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385
post:490385

熊广玉数学《教学方式个性化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1-02-21 11:36
  • 作者:熊广玉
  • 点击量:

教学方式个性化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熊广玉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

一、教法要灵活。

我坚持启发式教学,一是我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我让学生把想说的说给同桌听,让四人组成一组交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使人人体会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一堂课安排情境创设、探究新知、知识应用等几个教学层次,都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做到环环紧扣。

二、教材要用活。

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在课堂伊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三角形,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三角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也藉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三角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的感官参与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成他们丰富了对三角形的认识。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藉此内驱力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三、学习方式个性化。

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组织动手操作;学生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学习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折、摸、画、自学课本等办法,自己去辨别、理解三角形,领悟三角形的特性。学生画三角形高时,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尝试的空间,学生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使他们摆脱了来自教师和教材的束缚,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感受到底和高的一一对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尽情表达、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确立具体准确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乐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