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熟虑 收放得宜
——优化问题设计提升教学有效性
刘飞
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就是提问,可以说,提问是课堂的命脉所在。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既能启发学生充分思维,又能引导学生解决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收”与“放”的度如何控制,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纺织材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第三课,本文将以修改前后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探讨优化问题设计在提升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一、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
修改前:(出示衣物的面料标识(全棉)),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修改后:(先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纺织材料。)提问:想知道你穿的衣服是由哪种纺织材料制成的吗?老师今天就教给大家一个认识纺织材料的好方法。出示ppt中面料标识,讲解:这是一件衣服的面料标识,读一读上面的内容(100%涤纶),提问:它告诉我们什么?讲解:衣物的面料标识在衣服侧里。通过它,我们就能知道这件衣服的纺织材料了。(取出一件衣服,示意面料标识在哪里。)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修改前的教学设计问题很开放,想通过认识面料标识来引入纺织材料的概念。但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有些关注身边事物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面料标识,但更多的同学是不知道的。这样提问,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是有困难的。而且纺织材料的种类很多,很多的字三年级的学生都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他们也无法从面料标识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于是乎,看上却简洁明快的课堂导入却会因为无人回应而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开始,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的状态,对课堂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反观修改过的教学设计,先通过已经学习的“材料”这个概念,以及学生身上所穿的衣服,很自然地引入了“纺织材料”的概念。在初步了解什么是“纺织材料”以后,教师通过教授了解自己服装面料的引入,带领同学们先认识了面料标识的样子,以及面料标识的内容,并实物出示了面料标识的位置。至此,学生自然就会明白面料标识的作用了。接下来的找一找活动可以顺利开展,学生也能找到不同的纺织面料了。
修改过的教学设计看上去“收”的很紧,其实这是由于此处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发现:如果提问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此时的提问就应尽量“小步走”,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向前进。切忌求快或脱离实际地提学生无法回答的“大”问题,否则教学效果会与预期相去甚远。两次教学的课堂情况也证明了该观点:前一种提问方式换来的是应者寥寥,而后一种方式却获得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提问要有典型性,切忌贪多求全
修改前:提问:不同的衣物会选择不同的纺织材料进行制作,你能举例说明吗?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这和纺织纤维本身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
修改后: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制造出这么多的纺织材料啊?用同一种纺织材料做成不同的款式不就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了嘛!为什么外套要用尼龙做,而内衣要用棉做?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修改前的教案希望学生能够多说出一些不同材料制造出的不同衣物的例子,并且能够从纺织材料本身的特点去进行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可以说出不少纺织材料的名字了,但很多的纺织材料他们并不熟悉,根本无法解释清楚教师提出的问题,只能不着边际地说一些内容。而教师此时如果非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会发生教师在讲台上展示一堆其实看不出什么特点的纺织材料,并配以大段大段的文字说明。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最终却一无所获的情况。或者,教师在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后就匆匆带过,浪费了这一环节的教学意义。
而修改后的教案显然很注意教学设计的前后呼应以及每一教学环节的意义,力争每一个问题都能指向教学目标。尼龙和棉是接下来将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的对象。学生对于尼龙和棉这两种材料材料也很熟悉,因为身上就有同时穿着。这样的提问,具有典型性,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穿着的体验做出自己的体验。所以,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尼龙的结实防风,棉的柔软吸汗。通过这样的典型研究,他们也可以推断出这样的事实:不同衣物所选材料不同是因为材料本身的性质各有不同。
适当将所提问题窄化,看似是将教学内容框死,其实是以小见大,通过典型问题将类似内容涵盖其中。这样,会比直接提出大问题更加有效。
三、充分利用提问强化重点内容
修改前:提问:我们今天就以天然纺织材料中的棉布和化学纺织材料中的尼龙进行一下对比。你们想比较哪些性质?讨论实验方案,填写在记录纸上。
修改后:我们今天就拿棉和尼龙为例来比一比,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它们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呢?你们最想比较它们的哪种性质啊?(吸水性)好,那我们今天就来比较这个性质。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修改前的教学设计看似非常尊重学生的选择,你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但这却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每个小组的想法是不同的,即使相同也会出现实验方法不同的情况。而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是不可能一个个地去听取实验设计并且加以讨论改正的,而同学们也会因为别人研究的不一样而失去倾听的兴趣。这样,接下来的实验可以说就已经失败了一半了。没有深入探讨的实验设计,没有相互交流的注意事项,对于三年级上学期的小学生来说,想要通过这样的实验获得正确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这节课接下来的时间可以说就是浪费了。
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就注意到了这点,通过学生共同选择的方式寻找到一个研究点,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就围绕这一个实验展开深入探讨,从材料到方法到结论。学生的思维集中,实验效果好,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而且,这个实验是学生通过民主方式选择的,依然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
所以,提问有时需要注意民主,但是民主也可以换个方式,有范围的民主选择可以使教学的重点更突出,教学更有效。
综上所述,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序进行教学提问的“收”与“放”,在课堂教学这个互动的过程中, 才不会将一堂生动活泼的科学课变得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会只“放”不“收”,变成放任自流,难以保证探究的实效, 学生得到的是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因此, 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做到“深思熟虑,收放得宜”,才能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