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540
post:488540

王倩 数学 翻转课堂 且行且思

  • 发布时间:2016-09-01 13:58
  • 作者:王倩
  • 点击量:

                                翻转课堂  且行且思

内容摘要: 当下的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因为行动的误差和主体的制约尚未发挥其优势。本文尝试结合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优势,将学生的学习切块和重组为微课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线上交流、课堂共享、当堂练习以及回顾反思等多部分,并在实践中总结出翻转下的微课、学习单和课堂教学所具备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翻转课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如风暴般席卷了全球,技术的变革给学习提供了无数种可能,但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 “翻转”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

一、溯源:翻转的意蕴与价值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上的翻转课堂是有一定的制约性的,那是不是翻转课堂就不适用于小学的数学课堂呢?也不尽然让我们踏上追寻“翻转”内涵,与“传统”相容互促之路。

回溯到翻转课堂的本源时,可以看到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差异化学习。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也都不一样,他们有各自生长的节奏。传统的课堂上时间作为“常量”,而学习的效果是“变量”。当课堂翻转之后,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了自定步调学习的时空,时间成为了“变量”,学习效果就变为了“常量”。正是这伟大的技术革命真正帮助我们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落了地,让学力的全面提升成为了可能。

翻转课堂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发挥技术优势,用视频再造教育;其次,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最后,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即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因此,翻转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进步的过程,是突破教学时空限制的过程,是传统教学知识吸收过程与知识消化过程错位与纠错的过程。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给予了不同学生差异化的学习帮助和学习时间,结合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体验、过程和温度的特点,我逐渐清晰的认识到在小学数学领域要真正将课堂“翻转”起来,最重要的是将学习内容进行智慧地切块和重组。

近半年来,我们团队在一些单元的种子课上进行了尝试。将原先的“课前自学+当堂练习”模式打散为微课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线上交流、课堂共享、当堂练习以及回顾反思等多部分(见图2-1),这种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课堂学习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既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启发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新教育技术促进学力提升。

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切实看到了新技术和传统教学相融合带来的巨大能量,也意识到教师思想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重大的,需要切实分析出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关联、独立探索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什么样的内容可以简明高效的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有意义的接受;什么样的内容需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进行碰撞、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样真正打通线上和线下,实现学生高水平的深度学习。 

二、透析:翻转的误区与偏差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多了“微课”这个学习的重要资源,它拓宽学习的时空,促进了效率的提升,但是一切“急转弯”式的变革都存在一个理想和现实的误差,特别是作为传统项目的教育,历史的惯性对于每一个教育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百度视频中输入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课”共计检索出18241条结果,其中时长在0-10分钟的共计11097条,占61%。截止2016717日,近一年内的113节微课,去除重复,有效的共计56节。分析可见教师最爱使用的微课设计形式为“PPT+录音”,共计45节,高达80%(见图1-1)。这种方式最为便利,教师可以很容易的将原先配套课堂使用的PPT和教案转化为微课,但这种方式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以下两种危险的情况:

观赏化45节“ppt+录音”的微课中有9节是观赏式。如学习圆时播放骑圆形车轮、方形车轮以及三角形车轮的视频作为导入,学习小数时引入《一个小数引发的悲剧》作为拓展,学习时间时引入《钟的发展史》作为文化的熏陶。这样的视频缺少问题意识也不能突破具体知识点,只能定义为教学视频,偏离了了微课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本质。

浓缩化。45节“ppt+录音”的微课中有高达22节是浓缩式,即教师将原有匹配40分钟使用的ppt配上讲解浓缩为5-8分钟,包含了新授、讲解和练习,容量之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偏离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定位,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群体是7-13岁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同时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学习主体的特殊性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制约了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中的大量开展:

注重体验小学生的智慧是在手指间流淌的,引人入胜的微课都不如学生真正去动一动手指。比如低年级认识多位数认识时的小棒操作,不仅让学生认识多位数,还在数、捆、认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数的结构规律中年级认识轴对称图形时的折一折,不仅让学生观察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操作活动如果仅在视频中呈现,学生就缺失了真实的体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强调过程小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结果同样重要。直指结果有的放矢是微课的优点,却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直接告知的泥潭短平快的介绍方式,挤占了学生灵动的思考和广阔的空间,一旦当学生自以为在网络学习中理解了数学的全部,在课堂上就失去了探究的冲动,失去了沿路赏景的心境。

    呼唤温度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感性的起步。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是重要的,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欣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情感的流淌就是课堂的温度。适宜的课堂温度能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数学中去,调动他们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的单向交流让孩子只身面对冰冷的屏幕,缺失了交流互动的快意。

三、匡正:翻转的行动与实践

(一)微课:化腐朽为神奇

微课的特点是“短新趣活”,核心是可视化、交互性和直观性。好的微课,充分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让学习自然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前学生可以利用暂停、重复、回放等功能进行充分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弥补了差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走进课堂。

可视化引导,扎实活动。 二年级的《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几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传统的课堂上引导孩子观察照片、进行推理,远不如切身观察和经历来得真实;直接观察实物却又受制于班级教学模式,常常难于组织、流于形式。《观察物体》的微课中我们设计了“拍照”活动提示,通过视频示范,让同学们清晰明确地看到了如何将玩具放置在桌子中间;如何适当地弯曲膝盖,调整高度,使得自己的视角和玩具保持水平;如何按照一定的方向转动,确保从玩具的前后左右这四个位置进行观察、拍摄照片,并通过班级qq群的及时反馈。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来自学生的、真实可感的素材,课堂上可以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照片,也可以观察照片来分析拍摄角度,课堂更加鲜活和真实。

交互性呈现触发思悟。低年级的计算课中的小棒作用巨大,但由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课堂上使用小棒往往耗时多、效果却不理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微课中,首先通过言语提示,引导学生准备好小棒,结合“暂停”功能学生在课前展开探究,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将自己摆小棒的过程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上传到班级qq群中交流。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方便学生查阅他人摆法,更重要的是帮学生充分经历直观的算理理解过程,完成了从行为运算到表象运算的过渡。在充分体验后,利用微课的整合功能呈现不同思考方法(见图3-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顺序以及商的定位法则,使得“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之间形成了自然对接,从而将“技能”上升为“思悟”。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充分揭示实物操作、口算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联(见图3-2)。有效的沟通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达成了算理和算法的融通,构建了笔算的模型,从而将“技能”上升为“能力”。

3-1                            3-2

 

 

 

 

 

 

 

 


直观性体验,建立表象。时间是抽象而又无形的,在《24时记时法》的微课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手段,结合日月的起落、天色的明暗、学生的生活,通过解说、演示,手指跟着时针转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耳、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化抽象为直观,模糊为清晰,完整经历了一天的24时(见图3-3)。结合钟面的转动,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时针转动一周,是一天的前12小时,再次转动一周,下午1时、2时……就应该在上午的基础上再增加12小时,也就是13时、14时,充分理解了记时原理。紧接着,化曲为直,将时针转动两周的轨迹提取为双色直条图,进一步帮学生明晰了两种计时方法的区别和联系,为相互转换打下基础。课堂上学生就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交流发现,将课堂推向了更深处。

 

3-3

 

 

 

 

 

 

 

 


(二)学习单:化平面为立体

学习单不仅仅具有检测功能,更是课堂交流的重要线索,是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建构的重要载体。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具有大空间的开放性问题,不同的学生呈现的不同层次的发现与思考,将原本平面化的课堂推向丰厚、推向立体。实现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攀至自己的顶峰。

整理复现,深度理解

24时记时法》的学习单中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见图3-4),这一题是微课的复现和整理。课堂上,学生首先呈现两种记时法转换的例子,这个过程学生积累了大量经验,为接下来的争鸣提供了沃土。第二小问是一个理解性问题,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能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表达,有对教师的模仿、有自主的建构、有当堂的顿悟,在生生交流中,促进了吸收内化,明晰了转换方法。

2、激发创造,完善网络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单中有“我创造”(见图3-4)一问,引导学生尝试编写一道类似的算式并解答。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大问题中,学生可能会创造出不同层次的算式,从而将除法算式在横向上从两位数推广到多位数,在纵向上从高位除的尽推广到高位除不尽,瞻前顾后,完善了知识网络。

3、沟通联系,建立模型

24是记时法》学习单的最后是一个开放的大问题(见图3-6),沟通了整节课的所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双色直条图直观地理解,也有的学生能抓住本质,抽象出线段图更简洁地解决。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更好地将24时记时法纳入自己的数系体系,也为后续学习经过时间打下伏笔。

 

3-4                           3-5                        3-6

 

 

 


四、冥思:翻转的潜力与可能

(一)舞台大了更精彩!

   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现代与传统相互融通,互为补充,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1、 拉高起点、增进交流

在“微课”和“学习单”的支持下,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思考,这样的准备使得学生可以提前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所思所想转化为清晰、条理化的语言,做好在课堂上群体交流、质疑和碰撞的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参与网上交流、研读学生的“学习单”,提取出利于全班争鸣和提升的核心“问题”,并甄选出有价值的个性化思考,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领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和反思。

2、 凸显直观、提升效率

微课的直观性突破了数学学习的抽象,变模糊为清晰、复杂为简单,直观可视地呈现教师的引导,帮助小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将大量的操作活动前置,并依托班级qq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交流实现了行为操作像表现操作的转化,便于课堂上的迅速提取,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不再重要了?

    有了“微课”和“学习单”的支持,是不是学生就已经到达了学习的终点?我想并没有,学生连学习的中点可能都没有达到。那“翻转”之后,课堂上到底应该做什么呢?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交流和表达,“听”和“说”以及不断地“争辩”应该才是课堂的主旋律,“微课”和“学习单”只是让我们的交流和争辩拥有了更高的起点。

1)展示交流,质疑碰撞。

展示可以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群体交流可以促进意义的建构,有利于获得完整的理解。有了前期的学习和思考,这个阶段才能出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频繁而且高质量的互动。学生能自主运用自主学习中形成的经验分析、对比、思考别人的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推断。教师在这个阶段,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在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机会的同时,需要通过“提醒”、“启发”、“明确”等介入方式引领学生自主交流的方向。

2)当堂练习,个性拓展。

   当然,课堂上增加练习,并在练习中实现分层也是必须的。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有计划性地、完整从容地审视每个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课堂上将会出现更多“异步”的行为,不同的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个性化的拓展。

3)反思提升,积累经验。

    在课堂上要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沉淀提升、去伪存真,形成自己全新的独立的观点,教师可以提出更具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更深邃的思考,也对本次“种子课”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尝试审视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和思考,并为自己下一次的翻转课堂的学习之旅提出提醒和建议。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尽管教育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变中有不变,那就是基于学生因材施教。我们的课堂,因学生的需要而翻转!我们不断尝试,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差异化支持,坚定地在学习中提升学力,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雅. “微视频+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师,2015.7,8):21-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 孔子宜. 小学科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研究[D].渤海:渤海大学研究生院,2015.6):1-14

[4] 张劼. 小学数学课堂到翻转的时候了吗[J]. 学园,2016.2):109-110

[5][]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85.

[6] 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