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无痕
——读《喂故事长大的孩子》
南师附小:甘泉
台湾作家汪培珽写了《爱孩子也爱自己的7堂课》教养理论,我拜读了其中的一本《喂故事长大的孩子》,这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作者把自己多年教养孩子的经历和收获娓娓道来,罗列了适合各个年龄孩子阅读的书籍,解答了当下父母的困惑和焦点。读书之余反思自己,才发觉对于孩子所有的“抱怨”都源于自己。爱孩子,真爱孩子,其实我并没有做到。
爱孩子就念故事给他听吧!
故事VS好品格
故事书能培养孩子诚实、尊重、乐观、同情心、自信、谦虚、知足、热忱、耐心、勇敢..等等这些个好品格。如果孩子爱撒谎,当然也许是因为想象力所致,孩子会运用想象力嬉戏玩耍,自由创作,也抒发内心的负面情绪,可能他并不了解撒谎的危害。那不妨读几个故事给他听,中国传统的《狼来了》,以及诸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珊珊的月光》。娓娓道来地叙述之中让孩子分辨真善美的本质。特别是《珊珊的月光》这本曾荣获美国凯迪克金奖的故事书。书中的父,尊重孩子的天性,而不忘时时提醒孩子,学习区分想象与真实的不同,终于引导孩子走出迷思,也戒除不当的言行,这样的做法更给为人父母们作出了绝佳的示范。还有诸如:培养孩子勇敢的《我的名字叫国王》,谦虚《绿笛》,尊重《是蜗牛开始的》,分享《手套》,友爱《小莫那上山》……人生道理何只千百,只要是父母想教孩子的东西,百分之百都会涵括在故事书中。从怎么鼓励孩子用小马桶?为什么每天都要刷牙?到单亲、残缺、死亡、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甚至什么是知足常乐?这些看似较难解释给小孩听的人生态度,故事书里通通都有。空洞的说教谁都不愿听,只有生动的故事才能感染人,更何况是孩子呢?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好品格,念故事是绝佳的途径。
故事VS大能力
故事中同样也能造就孩子想象力,思考力,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机智能力,幽默感,专注力等等这些大能力。就拿专注力来说吧。在其他因素都抛开的前提下,一个能专心的孩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为孩子的不专心而苦恼困惑。然而,专心又是如此抽象,甚至超出父母所能掌控范围之外。我们可以强迫孩子回房做功课,却对孩子会不会专心写完功课似乎无计可施;我们可以约束孩子的外在行为,却无法规定他们的脑袋要想些什么。作者告诉我们,对于孩子来说,念故事书给他们听,来慢慢培养他们的专心度,就是一个好方法。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培养与练习,无法一蹴可及。我们可以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兴趣,慢慢将听故事的时间拉长,从一次十分钟、十五分钟,慢慢往上增加。因为听故事对小孩来说,面对的只有许久才翻一页的绘图,既没有声光音效、也没有快速转换的画面,这样静态的活动,将会需要较久的专注力。这些听故事的机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孩子专心的习惯。
所以,念故事给孩子听吧,它让教育变得简单而快乐。
爱孩子就坚持念故事给孩子听吧!
书中的作者有一对懂事乖巧的儿女,而她所总结的这些个经验都是基于她坚持8年念故事给孩子听的心得。就这样无怨无悔,甘之如始,日复一日地坚持念,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孩子已上小学。作者一再强调她并不是因为故事书能造就孩子这些好品格和能力才这样做,她认为念故事时间就是“爱的时间”就是“爱的库存”。爱的库存愈多,孩子就愈容易受教。所以家长们当你在抱怨:“这孩子很不听话,我好说歹说,他老是当耳边风,根本管不动!”,你可曾反思你给孩子的爱的时间有多少?你和孩子的对话是否只有催促、责骂或抱怨,或者因为生活步调太过快速,和子女的沟通慢慢只剩下日常生活的对话,这样又如何能苛求孩子和父母心灵相通,并且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关爱呢?日复一日,亲子之间真正的交心交互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所以,坚持念故事给孩子听吧,不要带有功利的目的,不要当做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生活,一种感动。请相信每一本书,都是父母给孩子“爱的库存”,这些一点一滴的爱,孩子都会感受于心,而且一定会在某方面回报给我们。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亲吻、拥抱、买玩具、吃大餐、出国渡假...但是,千万不要错过念故事书给孩子听,因为它同时兼顾了关爱和教育的功能,这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两件事,却可以透过念故事书达到一举两得的双重效果。
最后借用作者在本书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这本书真正要给的,只有三样东西,无形的、父母的“耐心、耐心和耐心”。随时翻翻它,为自己日渐减少的耐心,补充些能量吧。 不要急着验收孩子的成果,幸福绝对会在不起眼处,等着你。”
坐而言不如起于行!只要做,永远都不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