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781
post:491781

全敏 读后感

  • 发布时间:2013-02-22 13:25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读《教育漫话》有感

南师大附小 全敏

洛克所写的《教育漫话》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我当时对它挺有兴趣,即刻买了一本,可惜的是一直束之高阁。没想到假期学校推荐了这本书,借机从书堆里翻找出来。手头这一本是傅任敢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所出的。不知是否翻译的问题,不少句子读来拗口,语意晦涩,需反复揣摩才弄得明白。

开篇介绍的是如何使儿童保持身体健康的问题,与我们传统的中医养生相去甚远,这部分内容我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在看的,毕竟东西方传统差异摆在那儿,17世纪西方人眼中的法子看过就过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丝悔意,没有借鉴的意义不如另换本书看。

可书还是渐渐读下去了,甚至有些欲罢不能、手不释卷了。洛克不赞同学校教育,推崇的是家庭教育,但是他有不少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依然值得作为教师的我借鉴,值得我深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样几点:

一、及早培养自我克制的习惯

洛克在书中写道:“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自制的脾气既与他们的不羁的本性根本相反,所以应当及早培养。同时,这种习惯又是未来的能力与幸福的真正基础,所以应当尽早打进他们的心里。当儿童刚有知识,刚能懂事的时候就要着手,凡是对于他们的教育负有责任的人,都应极力设法,在儿童身上形成这种习惯。”

洛克要培养的是绅士,绅士这个词带着西洋味儿,放在中国可能用“君子”比较合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首先要“克己”。工作十年,我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因为他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懂得克制。学校里一到课间就沸反盈天,无头苍蝇似的奔跑和肆无忌惮的喧哗令人头痛,如果早早地教会孩子自我克制,相信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会更加顺利。

当然,克制欲望并不是使儿童消除一切欲望,而是在于使其摒弃不合乎理性的要求,“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所以,一方面,作为家长和教师,决不可因儿童哭泣求闹而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他们当儿童来看待,儿童终究是儿童,“他们应该作游戏,应该有玩具”,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是应该让他们满足的。

二、看重儿童的名誉

洛克认为,儿童的过误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至于儿童应受赞扬的时候,则他们应当当着别人的面前去得到。儿童受到赞扬之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则奖励的意义就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更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洛克的观点与我国传统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老话正好相反,我觉得这正是洛克思想进步的地方,因为他把儿童也当作了一个人,一个拥有名誉的人。课堂上,我经常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感到犹豫,学生犯了错误肯定应该指出,可如果立刻指出又会使学生颜面扫地,怎么办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实践,我发现这还是和早期教育有关,如果从低年级的时候就培养学生的名誉感,使学生看重自己的名誉,使他能通过教师目光的注视、语言的停顿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就是俗称的“会看眼色”,到了中高年级是不至于落到需要老师点名批评,名誉扫地的地步的。

三、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教育漫话》中写道:照料儿童的人应该仔细研究儿童的天性和才能,并且应该经常试试,看他们最容易走哪一条路子,哪一条路子最与他们相适合。此外还要考虑他们的本性,看它怎样才能改良,看它合于做什么。他应该知道儿童缺乏的是什么,那些缺乏的东西他们是不是能够通过努力去获得,由练习去巩固,并且值不值得去努力。因为在许多情形之下,我们所能做的或者所该做的,乃是尽量利用自然的给予,在于阻止这种禀赋所最易产生的邪恶与过失,并且对于它所能够产生的好处,大力给予帮助。

“因材施教”是古今中外都提倡的教育方法,可洛克“因时施教”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他这样说:“凡是适于他们的年岁的愚蠢和幼稚的举动,都应该被许可,我们尽力不必加以理会,做事疏忽和爱好快乐本是儿童时期的特性,我觉得我所说过的严厉的办法不应该扩充到这种不合时宜的约束,而且儿童的年岁或气性的自然产物也不能够遽尔当作顽梗不化或有意抗犯去看待。在这种错误方面,我们应该把他们当作天热的弱者看待,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去改正。”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允许儿童犯错,尽力帮助儿童改正错误。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火冒三丈,明明上课讲过的内容,甚至于讲了很多遍的内容总是有学生错,讲评作业的时候忍不住要发火,觉得学生是上课没有认真听,没有养成仔细检查的习惯,或者就是故意偷懒想少写几个字。正因为此,作业反馈、批改订正就成了师生都头疼的时刻,老师生气,学生厌烦。如果我能转变观点,将学生疏忽犯错看作天经地义,看作他们身上应该出现的现象,结果恐怕就好得多,首先我不会因为他们作业中的错误愤怒,其次反馈的时候会针对错题客观地分析错误原因,不会情不自禁地夹杂对学生本人的怨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坚信他目前疏忽大意、贪玩是天性,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他们是能够逐渐转变的。

四、惩罚和奖励

洛克认为,惩罚之于儿童,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惩罚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往往会使儿童养成一种奴隶式的性格,不利于使儿童成为聪明、贤良和光明磊落的人。

洛克关于“盛怒时不要呵叱孩子”的阐述引起了我的深思,他说:“我觉得斥责过多,尤其是盛怒呵叱,结果,也是差不多同样的不好。它可以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时可以减少孩子们对父母的尊敬。……他们如果做错了事,只消给点眼色就可以改正过来。万一有时不能不责备几句,责备的话语也应该严肃、和蔼而又庄重。只消说明他们的过失究竟有什么不好或者为什么不合适,不可匆匆骂他几句了事,因为这会使他分不清你之所以生气是不是对他的成分多,而对过失的成分少。盛怒的呵叱常常不免混杂一些粗暴下流的言词,结果还有一条坏处,就是等于把它们教给了儿童,而且许可了儿童也去说,他们觉得这是从父母或师长那里学来的,还有什么可羞或可顾虑,不去用到别人身上,因为他们是有很好的根据来用的。”

这段话警醒了我,作为班主任,难免遇上班级里的突发情况,因为事出突然,也因为繁琐的后续处理,我无法避免地在盛怒时斥责过学生,现在想想,当时那样做是否也降低了我的威信,减少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学生在承受的时候会想老师讨厌自己还是自己做的事?学生是否从我盛怒的话语中学到了粗鲁不文雅的词语?真不敢深想。

关于奖励,他说,“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奖励是必要的,但应重在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刺激。尊重、称誉、赞扬是一种很好的奖励,而那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甘美的食物和漂亮的服饰来奖励儿童的做法,只会使儿童养成追逐物欲、奢侈、贪婪等心理品质,因而是错误的。在诸种奖励中,荣誉感是一种最有力量的奖励方式。儿童对称誉和赞扬是很敏感的,对儿童好的行为及时当众给以赞扬,就会使儿童更会尊重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保持荣誉。

    书虽还没有读完,但我已对没有再次将它束之高阁感到庆幸。这是一本饱含哲理又写得深入浅出的书,除了时代和阶级所带来的缺点以外,洛克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依然是发人深省的。

上一篇:汪清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