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是每一个老师最深切的愿望。被学生理解尊重,和学生同乐共进,看到孩子们的每一点每一滴进步,听到一句贴心的关慰,收到一张精心制作的贺卡,甚至只是听到一句甜甜的问候,都有可能萌生深深的幸福……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感觉到了,阅读,是让老师们幸福的另一种泉源,书籍,本身就是幸福之物。
书中讲到:“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须”。为什么要读书:完善人格;授业解惑;生也有涯。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如何不让自己变成小学生水平,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睿智的洞察、卓越的远见?唯有读书罢了。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就会有了文化的价值。
一、为何读书?
陶继新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陶老师的读书箴言是这样的“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虽然我们无法像他们这样的大师一样造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气定神闲,但读书养成的境界让每一个人仰慕。幸福的阅读,必须亲近经典,去寻求一种从身到心到灵的升华。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不仅读闲谈俗话,读风花雪月,读时评政论,更要读经典鸿著。像陶老师那样读有层次的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心里,外显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让我们教师产生幸福感的源泉。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把阅读当成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地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才能拥有一颗纤尘不染的心,才能在知识层面与精神层面都给我们的学生以心灵的灌溉,从而让我们与我们的学生都达到一种生命的飞跃。
二、读什么书?
每一位教师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书香味的,有的是严谨学究味的,有的是幽默风趣味,有的是休闲轻松味,还有的是睿智聪慧味,一方面是源于生活的阅历,另一方面更是源于阅读的沉淀。饱读诗书的人,总是谈吐得体,字字珠玑,笔落惊风。虽然对于老师们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阅读的重要性每个老师应该是深知的。我们经常感慨的是,怎么琐屑的杂事那么多,怎么每天那么忙,所以身心疲惫的我们,把读书当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时间是越来越少,精力、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了,阅读的时间少了,阅读量大大减少了。有的老师也看书看报、上网,但大多是看些新闻、娱乐报道等零碎的内容。只是打发时间罢了。陶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到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下下”。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读书的走向,读书要读好书,尤以经典、名著、精品为首选。这些书中有智者先贤的指点,有高尚人格的感染,有经典词句的熏陶,在书香之中能汲取养分,滋养内涵,塑造人格,使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当然在读这些经典名著时,我们不一定能理解其全部精髓,但能得其一二,亦能受益匪浅。倘若读的是一些平庸甚至糟粕的书,你不但不会有所收获,反而会深受其害,甚至贻误终生。所以应当舍弃那些低层次的文化,选择那些真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来阅读。通过阅读,向大师们汲取智慧与思想,甚至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成就自己的丰富内涵,乃至思想与智慧。有了高质量的思想文化品位,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才能被学生认可,影响学生的生命,在拓展自己生命宽度的同时让学生也受益。
三、 怎样坚持阅读。
读一天书容易,读一本经典名著也不难,每天坚持读就艰难了。也许有时我们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说:我备课批改作业要花很多的时间,几乎没有时间看书,下班回去要做家务辅导孩子等,这不是你不读书的理由。课备不好,课也就教不好,如此下去的结果,将是一种恶性循环!越是读书少,备课所需的时间越多,而且课也就越教不好。因为没有文化积淀!我深深佩服于我们的某位校长,校务繁杂的境况下,坚持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读书、写作;我暗暗钦赞于我们的另一位校长,书置床头手不释卷,总是有一段段信手拈来即是花的妙语;还有位学校的大师,腹内诗书,总是吐口莲花,让人不禁拍案称绝。还有我们很多很多老师,总是会口耳相传于一本好书,津津乐道于一本好书。这些都只不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师。记得有个同事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书有毒》,更何况我们都不曾到达那种读书欲罢不能中毒的高深境界,更何况谈论“文学”我们尚且不够资格。回首自己的教书生涯,只有短短几年,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有时候为了一节公开课,遍查资料,提前预备,甚至为了一些知识点感到捉襟见肘,还是因为缺乏阅读的积累。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啊!每天睡前半小时、课余的休闲时光都可以利用起来,边边角角的时间积累起来也是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波涛汹涌的。
幸福地读书,幸福的乐享教师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