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 润物无声
——《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读后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许海雁
暑假中,认真阅读了《今天可以这样做老师》,感触颇深。在每篇文章、每个案例中,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爱的教育”一直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宗旨,书中详细就什么是师爱、怎样爱、爱哪方面等问题进行了生动细致的阐述。有了教师的爱,相信学生会更爱学习,也会有信心学得更好。
爱得真切,让学生感到实在的爱
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阵地,更是学生的阵地。学生要在这里学知识,并且学着怎样去运用它。教室对于学生而言,无异于训练营对于士兵。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正如余映潮老师那样,尽管他有着“一课多篇”、“长文短教”、 “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等六种艺术处理文本教材的方式,看起来似乎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纳为四个字就是——“简”中求“丰”。教师的“简”,求的就是学生的“丰”。一方面,教师的创意简洁明了,另一方面,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真正做到了他所推崇的“既可用,又有用。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语文,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积累,少一些花样。”
这样的语言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可不是吗?学生需要的正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如果加入一些创意,那叫锦上添花;如果是为了有形式而去特意弄一些根本没有用的花样出来,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爱得全面,让学生看到公平的爱
桂贤娣老师的“打动教育部长的三问”让我想到了“吾日三省吾身”这句古话。桂老师就是这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诚如大家都知道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爱,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桂老师提出了“因生给爱十法”,分别是:病残生爱在得体、体弱生爱在关心、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
确实,每个孩子都需要老师的爱。可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爱的形式也应该有所改变。曾经有一位专家讲座中说过一句话,让我颇有感触。他说,这人,就好像是手上的五根手指头。天生就有长有短。如果有个孩子,他生来就是个小拇指,那么你就应当让他按照小拇指的生长轨迹继续顺利地成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他成为最好的小拇指。而不是拿起一个大铁锤,拼命地打他、锤他,希望他变成大拇指。如果我们这么做了,结果一定是让我们失望的,因为他始终都只是个小拇指,再锤再打,也只能是一个肿起来了的小拇指而已。
爱得明白,让学生得到需要的爱
“教学最重要的,一是用心,二是用情。用心可以让你发现别人忽略的小细节,用情会让你在讲台上有激情,让学生不知不觉被你感染,被你带动。我上讲台5秒钟就不是我了,而是文中的人物了。”这是桂贤娣老师的一段肺腑之言,让我感触颇深。确实啊,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已然没有了激情,那么,孩子们的激情又从何而来呢?
我就喜欢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朗读课文给孩子们听。即使没有预习过课文的孩子,在听了我的朗读之后,也会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并且从我的朗读中感受到课文的感情基调,为课堂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需要这样的引导,有了这样的铺垫,他们自己在朗读课文时就有了模仿的方向。这样的课堂引导形式虽然很平常,但是却恰恰是孩子们所需要的。爱就是如此,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体现在细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