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南京高职校“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团队国赛夺冠记
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康尼”杯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在扬州顺利闭幕。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王瑞、谢振国、薛奕泽三位同学作为江苏1队参与大赛的角逐并夺得一枚金牌,这已经是我校连续3次在该项目夺魁。我校在这个项目能够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指导教练陈芳芳、朱东南老师和同学们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早在2014年9月份,两位指导教练已经开始在系部选拔光伏项目参赛队员。并以学校技能节为契机,对有兴趣参加光伏项目比赛的同学进行选拔。经过笔试、实训、心里测试和面试四个环节挑选出了多名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最终留下了6名同学,他们分为2组准备参加南京市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王瑞、谢振国、薛奕泽三位同学都在其中。在南京市的比赛中,我校2组选手以绝对优势获得第1、第2名,代表南京市参加江苏省的技能大赛。
在备战省赛的那段时间里,光伏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下午放学,同学们便开始技能训练;晚自习期间,老师为同学们讲解1000多道理论题。团队成员都自觉放弃的自己休息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赛中来。在2015年3月份的江苏省技能大赛中,我校2支队伍分别获得第3、第4名的好成绩,并可以有1支队伍参加国赛选拔。为了能够挑出最强的组合,指导教练经过讨论,将原来的2组队员进行了重新分配,王瑞、谢振国、薛奕泽三位同学成为了一个小组的队友。经过一段时间的比拼,两位指导教练一致认为由这三位同学去参加国赛选拔。
2015年4月11日,我校光伏团队代表南京市来到了国赛集训地,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光伏实验室。和扬州、镇江、苏州、常州四支代表队一起争夺参加国赛的三个名额。训练紧张有序的进行着,然而两位指导教练发现,每次的训练结果都不是很理想,甚至比之前有所退步。于是在他们每次训练的时候,两位老师开始全程监督三位同学的训练过程。通过两次观察,老师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然而老师们并没有立刻指出,而是在给他们检查任务的时候试探性的问他们一些问题,看他们对其他队友的任务是否熟知。结果是他们只能够详细讲出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对于队友的任务都一知半解。很明显,他们内部的沟通出了问题。老师们便逐个跟三位同学谈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结点。由于三位同学原来都是班级的优等生而且在技能大赛选拔中又脱颖而出,每个人都非常自信。在训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认为队友的部分出了问题,不可能是自己的原因。久而久之,他们各自的内心都有一些小情绪,认为队友太强势而无法合作,所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很难看到有效交流。两位老师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便对症下药,跟三位同学谈了团队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的一个团体,需要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需要的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需要的是团结友爱、关怀帮助;需要的是风雨同舟,甘苦与共!要想在国赛选拔中突围,仅凭自己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完成目标的。必须要融入团队,必须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与队友和谐相处的秘诀就是:尊重别人肯定别人、学习别人、感恩别人!三位同学经过老师的教育后也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都决定放下内心的那份小小的骄傲,用较低的姿态和队友共同战斗。在随后的集训时间里,三位同学的配合越来越熟练,整个训练过程都在进行合理交流与沟通,遇到问题共同解决,他们的训练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老师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通过2次PK淘汰赛中,南京代表队以2次第一名的成绩昂首晋级,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
在扬州集训的2个多月时间里,我校光伏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放弃了跟家人团聚的时间,克服了饮食与休息的多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再一次为江苏省、为南京市也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夺得了光伏项目的金牌。
希望他们能够将这段经历铭记在心,将大赛的精神继续传承,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团队大赛训练感悟
7月4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闭幕。至此,我校参加的四个国赛全部结束并都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相比于我校其他三个连续三年金牌的优势项目而言,我们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项目没有任何优势,因为这个项目我们江苏省最好成绩也只是全国二等奖,这对于江苏这个本是物联网产业非常发达的省份而言,毫无疑问是一种缺憾!因此,在省里面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在这种形势压力的驱动下,我们进行了高强度,高技能,高效率的国赛集训,并最终不负众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成绩,打破了物联网项目江苏无金牌的魔咒,意义重大!
回顾了这一年来指导物联网技能大赛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育人在物联网技能大赛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物联网技能大赛训练育人小故事1——适应环境,掌握心理。
第一阶物联网段集训国赛资格选拔赛时,从参加开训会到第一次pk赛就10天时间,由于我们队的几个学生都是新手,从来没有碰过新大陆公司的设备,因此当时学生压力非常大、非常紧张,常常丢三落四,加上身体的一些原因,导致他们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闹情绪。那段时间训练时,教师给他们指出问题,他们就不练了,坐在地上一声不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接线的小孩一直有鼻炎,正好那段时间感冒的人好多,再加上在苏州高职校集训的教室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是封闭的,所以空气流通也不太好,导致他鼻炎加重,当时还有两天就要第一次pk赛了,我们的移动基础实验箱还没有到,因此在他每次接线完之后都要借其他学校的实验箱使用,进度非常缓慢。有一次,他接线完,别的几个队也正好正在用实验箱,没办法立即测试,就着急了,一把扔掉工具,一个人走出实验室,坐在外面地板上。当时,我正在和配置的学生讨论问题,看到情况不对,立马追了出去,问了他为什么要扔到工具?他十分难受地告诉我,因为每次接完线都没办法立即测试,自己也不好控制接线时间,还有两天就要比赛,心里没有底,都想要放弃!其实说实话,当学生跟我讲这些话的时候,本来对他扔工具的行为还非常生气的我顿时觉得很心疼他。当时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他不要着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千万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第一次pk,我们仅仅获得了第三名。pk赛过后,我和张老师沟通了这些情况后,张老师当机立断,一方面让我好好安抚学生,不要让他们的情绪发生太大波动,另一方面她积极向集训点学校要求迅速解决设备缺失问题,同时私下我们也通过自己学校进行部分缺失设备的采购。在张老师的帮助下,我跟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且带着他们看了一些励志的短片,给他们放松打气;同时,我也看了一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轻装上阵。因此在接下来的pk赛中我们的成绩越来越好,第二名,第一名,最终以第一名资格出线。经历过第一阶段pk赛后,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外界因素对自己不利队的情况下,我们要努力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放松心态,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物联网技能大赛训练育人小故事2——具有责任意识,促进发展
进入到第二阶段集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指导教师、选手以及其他学生,大家心中都充满了“责任”二字,为在技能大赛上取得好的成绩,专家组老师根据竞赛要求,从赛前培训就以大赛的高规格、高标准、高强度来定位训练目标,制订训练方案。我们每个指导教师对每一个训练内容和步骤都翻阅了大量书籍和一遍一遍地观看了培训视频,甚至打电话向物联网行业专家请教,之后反复揣摩练习,精益求精,争取做得最好。记得第二阶段刚刚开始时候,由于设备升级的缘故,我们所有队对新设备的接线和配置都得重新学习。当时也许是因为第一阶段我们成绩比较理想,我们队的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以为是。因此当我们指导老师要求他们看书时,老是精力不集中,敷衍了事。因此,第一次模拟训练时,我和张老师故意将架子布局调换,接线的学生明显感觉不适应,不仅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完成接线,在接线完成后进行调试时,数据全是峰峰值,非常不正常。因为这个问题,我们让他把线全部拆了重新接,反复实验,1遍、2遍、3遍,学生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手还不小心剪线时候划破,于是逐渐失去了耐心,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并没有责怪他们。张老师让学生们把手中的工具放一放,拿起创可贴给接线的小孩贴上,语重心长的说:“孩子,不是老师要难为你,而是你们这两天的状态让我们担心,我在你们身上看不到任何责任心,每个人都在敷衍我们老师,你们这样会去的好的成绩吗?”说着把他们叫到电脑面前,把接线中的电路原理知识重新讲解给学生听,一遍又一遍,然后我又把他们带到架子面前,帮他分析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两边架子的数字量传感器的电源线最后要共地?然后从这一次错误中帮他们分析做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给整个比赛带来什么的影响?告诉他们时刻要重视训练,重视比赛。“责任重于泰山”,有了责任心,才会将全部精力集中投入到训练中,训练才会真正有效果。
当然,这一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与选手们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大家能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每一天平凡的训练,在平常的训练中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每一次的大赛中坦然应对、从容面对。同时通过大赛的历练,不但使选手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技能水平,也使选手树立了“我能行”的信心。最后我们总结四个方面的因素是我们获得金牌的关键:
1.上级领导对物联网项目的重视和关注,学校对物联网项目的关心和支持;
2.集训专家组对整个训练方向的指引和平时训练的安排;
3.指导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悉心入微的指导,以及训练计划制定修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4.学生能够在平时模拟比赛训练中不断累计经验,提高技能水平,稳定心态,导致比赛现场临危不惧,正常发挥。(王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