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511
post:490511

刘飞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1-20 08:25
  • 作者:刘飞
  • 点击量:

盐粒去哪儿了

设计意图:

溶解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本节课试图从学生常见的盐粒的溶解现象入手,帮助学生通过动手做、亲眼看、动脑想,认识到适量的盐粒进入到水中以后会变成极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从而建立起对于溶解概念的正确认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盐、糖、果汁粉的溶解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有着认知基础。但学生对此现象的描述往往是“化了”、“融化了”,这是对于科学概念的错误认知。对于“融化”、“熔化”、“溶解”等几个看上去很相像的科学概念急需纠正性建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溶解。

2、学会设计实验了解容易溶解的物质在溶剂中的变化。

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了解盐在水中溶解时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

水晶粒、白色盐粒、红色盐粒、白糖、面粉、水、烧杯、玻璃棒、封口袋、记录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出示烧杯中的水晶粒),提问: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水晶粒,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你还能找到它们吗?(能,不能)试一试(演示实验)。用搅拌棒搅拌一下,还是这样。讲解:把水晶粒放进水里,它们沉在水底,我们还能找到它们。

2、(出示一小袋盐,盐量控制少),提问:如果放进水里的是盐,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盐化了、盐消失了……)(板书)(学生会提到“融化”,教师可以问:你的融化是什么意思呢?生:就是像雪一样消失了。师:哦,盐会消失。)我们也来试一试。讲解:呀!盐粒真的消失了。它们去哪儿了呢?(出示课题)

二、什么是溶解

1、你们觉得盐粒去哪儿了?还在水里吗?(在)

2那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它?难道它会隐身术?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它们究竟是在这杯水的这里、这里、还是那里?

3、大家都想到可以给盐的身上加一个标记,这样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找到藏起来的盐粒啦。加什么标记既简单又明显呢?(加颜色)那个实验你们准备怎么做?小组讨论一下。把想法记录在记录单的第一题上。

4、各小组讨论。

6、汇报。(将染色的盐慢慢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色部分的运动与变化。因为颜色和盐粒紧紧地抱在一起,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去了哪儿知道到盐粒去了哪儿。)

4、(出示染色盐),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这里准备好了染好色的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地研究研究“盐去哪儿了”。补充:最后可以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7、小组取材料,实验。填写记录单。

8、汇报。总结:盐粒进入水中后(板书“三点水”),向四面八方分散,越来越小(板书“解”),最后完全被水所接纳(板书“容”),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了一起。这个现象就叫做“溶解”(手指读)现在你能填写记录单上的第三题了吗?学生填写,回答。教师强调:我们把像食盐这样,放入水中后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食盐是一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哪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1、想一想,除了盐粒容易在水中溶解外,你认为绵白糖、和面粉也容易溶解在水中的吗?(出示小袋装好的等量绵白糖和面粉)

2、学生预测。(白糖可,面粉争议)

3、学生分组实验。(注意:等量、静置3min)出示照片,提问。你们现在的结论是什么?(白糖可,面粉不可)说说你判断的理由。(讲解:白糖的颗粒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了一起,它的确溶解在水中了。而面粉沉在了杯底,没有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一起。所以,它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四、延伸拓展

1、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学会了判断一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老师现在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老师不断地往水中加一勺又一勺的盐,这些盐都能被水溶解吗?思考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交流,课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