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学设计
宋尚琴
教学目标:
1、有效预习,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在字词理解方面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与文本展开对话,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获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层层地剖析“剪枝的学问”。在明晰道理的同时,获得做学问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的认知准备:理解本课生词、有积累价值的四字词语。朗读课文,将初读落实到课前预习之中。
教师的教学准备:PPT,搜集“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事例。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学问”,让学生齐读并说说平时你都从哪儿或请教谁获得过“学问”?(预设:有声──老师、家长,无声──书本)
2、今天,我们要请教的对象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出示第一小节,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他(指名读此节)。
3、通过第一小节,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生谈,随机点红关键词)齐读这一小节。 理解 能手:某一方面特别突出的人近义词:高手 手指的是“人”例词:车手 升旗手 选手 对手
4、再读此节,此刻,你最想了解什么?今天就来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一探究竟。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朗读课文其余部分,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学习生词。
1.认读前置作业上的词语。交流字音,字形,词义。
2.四人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并展示。提醒字音。多音字 好 禁
3.浏览课文,这篇课文时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时间,冬 春 夏 )
4.概括课文内容:围绕剪枝的学问,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写字教学 交流易错的生字 重点指导 舞 靠
第二课时
一、 导入:5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出示图:他是(王大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出示字,他家种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课文中还有一个四字词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又大又甜”。出示:又大又甜
课文中还有一个比喻句也是描写王大伯家桃树上结的桃子。出示;
这就是又大又甜的桃子,想不想摘一摘呢?我们先来做个闯关游戏:摘桃过关。
二 摘桃过关
1.选择正确字音
① jin ② jin
(1)禁止( ) (2)情不自禁( ) (3)禁不住( )
① jie ② jie
(1)结桃子 ( ) (2)结束( ) (3)结果( )
2.听写词语: 成熟 挥舞 一番话 不禁 四人上黑板写 核对全对画一颗星。
3.看图排序:并说清理由。板书 冬 春 夏 这也是课文的写作顺序。
同学们很了不起,摘到了又大又甜的桃子,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剪枝的学问。
二、学习课文,读懂剪枝的学问。8
1.指名交流第一题:
2.出示相关句子,指名再读,注意关注提示语和语气词“啰”,读好王大伯的话。
3.这句话道出了剪枝有学问,但你读懂了吗? 自由交流
出示: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同桌交流填什么词。
4.王大伯说的是两句话,连起来,你读明白剪枝的学问了吗?
出示:剪去( )的枝条,留下( )的枝条,就可以结出( )的果实。
5.刚才我们从王大伯的话中读懂了剪枝的学问。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王大伯的话,老师读提示语,你们现在就是种桃能手王大伯,说起自己的种桃秘诀是相当自信的哦。
将一句话抄写在收获栏上。
6.读4、5节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随着小作者一起走进桃园的春、夏。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出示图和文字,老师引读,春天到了…… 暑假里……
小结:看来王大伯的话的确有道理,剪枝也的确是有学问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心理活动。8
1.课前有同学告诉我这篇课文很特别,在写剪枝的学问的过程中,还穿插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
2.交流汇报:板书:满怀好奇 着急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盼望 又惊又喜
3.四人小组交流:这些心理活动是因什么而发生的?联系上下文,一人说1-2个,交流补充。
满怀好奇:王大伯家的桃子为什么那么大,那么甜?
着急、疑惑:王大伯把那么多好好的枝条剪掉了,怎么结桃子呢?
将信将疑:信的是王大伯有经验,疑的是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换个词:半信半疑 引导:这个词很特殊,将两种情感融合在了一个词中,我们不妨来仔细品一品:
师:冬天的桃园之行,在我心里留下了大大的问号。板书 ?
盼望:看到桃园红云片片,期待结出又大又甜的桃子。
又惊又喜:这个词和将信将疑类似,也含有两种情感:惊的是桃树上果真如王大伯所说,挂满了桃子,喜的是桃园又丰收了,王大伯的话真有道理。
四、深化主题,多元理解
1.出示: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2.出示(同屏) 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点红“道理”,再读读课文,你从剪枝中还悟出了什么学问?有一点难度,同桌交流 板书 减少 增加
3.原来,剪枝的学问并不简单。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出示
(1)出去田间的杂草,是为了增加()
有时候,增加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变化,瞧
(2)减去头发上的分叉,是为了()
(3)古人写作惜墨如金,是为了()
你还能说出这样的例子吗?
4.我有个疑问,课文写的是剪枝的学问,只要叙述清楚王大伯剪枝的原因和剪枝的结果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的心理活动呢?(为了更生动形象,也是一条心理变化线索)
看来,剪枝,也不是随便地减,还要像王大伯那样,剪得准确,剪去无用的枝条,可不能随便误剪啊!该细致描写还是要细致描写的。相信,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剪枝的学问理解更加丰富了。作者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描写,告诉我们他是怎样把心中的“?”拉直,变成了“!”的。
5.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学问,得到学问离不开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发现的眼、一个勤思的脑,就让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指板书“?”),享受更多发现后的惊喜吧(指板书“!”)。
出示最后一题:生活中还有很多学问等待我们去发现,你能例举一个生活中的学问吗?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自己发现这个学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