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043
post:489043

《爬越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教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07-04 11:36
  • 作者:孟凡栋
  • 点击量:

《爬越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以思维活动与身体练习紧密结合的体育课程特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会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健身;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爬越能力是人的基本运动能力之一,每个学生从孩提时代不用教自身已具备一定的爬越能力与实践能力,而现在仍然将爬越作为体育课的基础教材,目的是通过反复的练习不断促进学生手脚协调活动能力的提高。本学期攀爬教材共有4课次,本课为第二课次,在教学时借助“铁丝网—小土坡—高地”的情景设置,采用设疑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练习兴趣。此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使学生学会手脚协调用力爬越30cm高障碍物的动作,并尝试同伴间“笑脸”评价的方法,体验的精神品质。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2学生攀爬学习基础分析:

心理特点分析:该班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注意力容易转移。

生理特点分析:该班学生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力量差,容易疲劳,运动能力开始出现差异。

认知能力分析:该班学生已经知道攀爬的基本动作要领(手脚协调用力),开始逐渐懂得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并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运动能力分析:通过一年级学习的模仿各种动物爬行,爬行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做到手脚协调用力,并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目标:

1、体验爬越30厘米障碍的动作,掌握上下肢协调用力的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敏、协调性。

2.学会障碍接力的方法和规则,发展奔跑能力及上下肢力量。

3.逐步养成合理自我保护意识、乐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谦让的良好品质。

五、教材重难点

重点:上下肢协调用力

难点:跨腿内收、相互谦让

六、场地器材

大海绵垫8只、短绳46根、体操凳4个、录影机1台、磁带1盘、铁丝网2个、及时贴若干个、透明胶1只、笑脸粘纸若干

七、教学流程

1、热身部分;选用“看谁反应快”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韵律操练习,充分活动开身体,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2、基本部分本课采用设疑的教学手段来贯穿整个情景教学的,创设三个场景,层层递进的,一环扣一环,从爬过铁丝网—爬越小土坡—占领高地,每个场景都设置了问题,如:在爬过铁丝网中—“你用什么方法爬过铁丝网”、翻越土坡中—“你们能顺利的爬过土坡吗”、“占领高地”中—“老师采用的方法对你们爬越有什么影响”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相互讨论、自主学习。。

3、结束部分: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放松舞蹈《萤火虫》进行舒缓放松,最后以学生交流,互谈体会和收获,进行评价总结。

下一篇:陈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