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1、自古以来,有许多聪慧的少年,如年仅7岁,就写出《咏鹅》这首诗的骆宾王,还有这位,七岁时随同先生登华山,写下《咏华山》的寇准。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有才的7岁少年。他叫——(出示:曹冲)曹是平舌音,冲是翘舌音,我们一起再来读准他的名字。好,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着老师来写一下他的名字。曹先写一横,然后是——注意,先写两竖再封口。下面是个日,冲两点水,右边是个中。
2、曹冲是谁?
对,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他自小聪明伶俐,深受曹操的喜爱。让我们来读准这里出现的新名字,两个字都是平舌音。读。
3、曹操是汉朝的丞相,有一天,别人送给他一头象。(板书象)一提到象,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了?具体来说说。看来曹操所得到的这头象正如我们刚刚所说的那样。这头象——(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指名读出巨大。
4、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了?自然想办法要称一称那。那七岁的曹冲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故事。好来读读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称象方法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75页,四人小组合作来读一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都读正确了,如果有错的,请纠正过来。然后再思考下,曹冲是怎么称象的?
2、你现在知道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吗?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指名读)
3、这个方法,你懂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曹冲具体是怎么一步步称的。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能选用这段话中的文字,分别给它们配上合适的文字介绍吗?
4、了解称象的三个步骤
(1)第一副图,你的文字介绍是?(出示文字:曹冲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船身下沉了,他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了一条线。)
这一步骤中,有没有什么关键的地方,如果没有注意,可能就称不准重量了?(强调:沿着水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感受到你所关注的信息吗?
(2)这幅图呢?这步中又有什么特别关键地方了?别急,你能通过读把关注的信息凸显出来吗?谁来试试?你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了什么?
(3)那第三步呢?
5、体会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1)现在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我们都清楚了。课文中只用了几个词,就将这三步自然地连起来了,快找找,什么词呀?(先……然后……再)这些都是什么词呀?那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呢?
(2)是呀,有了这些词,就可以把几个步骤自然地连起来,还能述说地更清楚。好,让我们合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6、谁愿意看着图来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7、同学们,古代的书中也有过这个故事,你想看看是怎么写的吗?(出示)
(1)请结合拼音把这篇小古文读正确。读2遍。指名读。
(2)请大家再来读一读曹冲说的这句话,你能结合我们刚刚说学习的称象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意思吗?如果有不懂的字或者词,等会儿可以问问大家。
(3)有没有需要请教大家的字或者词?(置:放 至:到 及:到 则:就)
(4)那接下来同桌互相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
(5)古文很有趣,你看“去象”只有两个字,就代表了“把大象赶下船”这几个字的意思。古文的语言是很简洁的,句式也比较短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吧!
8、通过这篇小古文,我们已经能够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述说称象的过程了,现在你会填了吗?
曹冲用( )代替( )来称重的。
三、读课文,体会曹冲方法的好
1、曹冲的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你瞧,大家——(出示:大家不禁对小小年纪的曹冲竖起了大拇指。)那曹冲的这个方法到底好在哪儿呢?课文中还写到了其他大臣们所说的方法,我请几个同学和我一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2、大臣们的方法是什么呢?相较于他们的方法,曹冲的方法又好在哪里呢?请同桌两个人讨论讨论。(砍树做秤、宰象割肉:好在可行)
3、这么一对比,你觉得曹冲怎么样?(聪明、善良、镇定自若)
四、拓展
1、在古代,还有一位像曹冲这样聪明、善良、遇到困难镇定自若的孩子,他就是——司马光(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今天呀我们一起结合具体的文字来了解他。
2、请同学们快速地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个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3、你在司马光的身上有看到这些特点吗?
4、同学们,我们要向曹冲和司马光学习,遇事冷静、镇定自若,还要利用聪明的头脑,开动脑筋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