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152
post:486152

教学设计(石光翠)

  • 发布时间:2016-01-20 15:49
  • 作者:石光翠
  • 点击量:

 《来和我划船》教学设计(六年级音乐)
石光翠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来和我划船》,在轮唱中学会关注与他人合作,能有意聆听并注重声部之间的均衡和谐,体验合作的愉快。
2.通过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唱出三拍子歌曲的律动感。
教学难点:两个声部 的轮唱。
教学过程:
一、 导言:请同学们拿出竖笛,我们用mi  re  do三个音来创编一个三拍子的乐句,然后再用竖笛吹奏出来。
1. 先将mi 音符吹三拍,在将 re re按顺序各吹一拍,最后再将do吹三拍。请大家用竖笛跟着老师的指令吹奏练习。
2. 第二乐句用do’la  fa 吹奏第二个乐句。节奏与第一乐句一样,do’吹三拍,la  fa  la各吹一拍,最后一个音so吹三拍。竖笛吹奏练习。
3. 第三乐句用do’la  do’、ti  so  ti、la  fa  la 每个音吹一拍向下递进,最后一小节是三拍so,练习一次。
4. 第四乐句重复第一乐句。这样就构成了一首小曲。将四个乐句完整地进行吹奏,注意三拍子的韵律感。
5.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一首由上面四个乐句组成的歌曲《来和我划船》。
(1) 听赏歌曲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将歌谱轻声唱一次,再练唱歌词练唱。
 (3)《来和我划船》是一首意大利威尼斯民歌。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三拍子的旋律仿佛让人们置身于荡漾的小船中,八度跳进以及下行模进的运用。
在合唱、轮唱中关注与他人合作,能有意聆听并注重声部之间的均衡和谐,体验合作的愉快。
(4)在仔细聆听中练唱一次,老师加入二声部的轮唱。
A. 思考:老师刚才加入的演唱叫做什么演唱形式?带给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
B. 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复调音乐中称之为"卡农曲"。
C.我们来尝试进行轮唱练习。
D.最后我们加入竖笛进行练习。
(5)课堂小结。
二、 欣赏《瑞士山歌》、《孤独的牧羊人》
1、欣赏《瑞士山歌》:听一听什么感觉?
2、介绍约德尔唱法:这是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歌曲的特殊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的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而且用这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一会儿真声,一会儿假声,形成奇特的效果。
3 、再听一遍:你听到了歌声中的“咿、噢、来”等各种衬腔吗?这种源于山里牧羊人呼喊的声音有什么特征?
4、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这是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作品,听一听,歌曲的演唱与《瑞士山歌》有哪些相似之处?
5、复听:请在“来咿噢都”处轻轻地和着拍子拍手。
6、模仿一下大跳的唱法。
三、拓展:原生态唱法
1、介绍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原生态唱法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说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加工过的唱法。
2、欣赏原生态音乐作品:阿宝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
三、总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