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299
post:493299

《大禹制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12-31 12:59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其实离孩子的生活不算近,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也有许多值得反复琢磨的地方。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长久以来,我们都有困惑,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我们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能面面俱到,既读好生字、读通课文,又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还想把写字指导也放进去。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全面肤浅,不要也罢。

    于是就反思:我在第一教时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帮助孩子达成什么学习目标?在请教过同事在他们的帮助、启发、指导下,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在:(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课文(3)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4)指导书写生字 这四个层次上。一开始觉得,这样的定位是不是太低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就是这么做的吗?但是其实,想把这四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并不简单。这四个层次既是目标,更是检测的依据。

    在今天的课堂上,理解词语这个环节还是让学生们有所收获的。解题时,先让孩子自己读课文,谈读了课文后对大禹的认识,学生就很自然地明白了什么叫“英雄”,并读好了这个词语。接着,通过观看洪水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从而理解了“洪水”是什么样的。在读准字音后,老师又指导小朋友质疑,通过找找近义词、做做动作、看图等一些方法来解词,从而让学生明白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许多。一课一得,孩子在这一课的学习后,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解词方法。另外,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忆字形也是尊重了孩子的天性。

   但是,课堂上总是有许多遗憾的。

     首先是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学习问题。既然是小组合作,那么就得有分工有合作。这一点我觉得我的指导还不够明确,在以后的训练中,我应该着重训练他们小组内部的分工,有组长,有任务的分配,一人讲时三人听,否则会流于一盘散沙般没有组织。老师如何在小组汇报时给予合适的指导,也是我今后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第二是教学的细节问题。比如老师在让孩子评价其他小朋友的朗读时,应该引导他们给别人多一些赞扬,多说说优点;评价后纠正误读时,应该让孩子把词语读好后再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再比如老师对孩子的回答在评价反馈形式方面要多样化,一味的口头表扬容易让孩子生厌,肢体语言和眼神也能传递老师的意见。最大的问题是接话,这是老师对孩子不放心的表现。老师希望孩子顺着自己的思路,说到自己要的答案上去,殊不知,正是这个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好处。

     再次是放手不够,有些环节操之过急,反而事倍功半。例如教学生字时,首先应该让孩子读帖。让学生把关键的字形间架和关键的笔画说出来,让他学会观察,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直接板演。再如指导读“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这个句子时,老师也应该让学生来评价学生的读,从而发现“禹在外治水13年”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方法。

     第四,老师的总结不到位。在讨论“对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教师在这时,应该充分地肯定孩子读书的收获,并作出归纳,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然而,实际课堂教学时,应变能力欠缺,我还是把事先设计好的过渡语硬套了上去,因此,让人觉得这个挺好的设计没有散发出最大的魅力,匆忙收场了。这也是教学机智的不成熟。

     第四,老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老师在评价时,应该着重于三个方面:这个评价可以启发孩子进行深度思考;这个评价可以引领孩子获得新的启示;这个评价关乎本课的重点难点。把那些做无谓评价的时间节省下来,孩子可以更多地读课文,更好地学写字。

    从反思中知不足,今天的这种教学设计理念不单是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引路,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为人师者,课堂教学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教会孩子该如何学习,为了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