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196
post:493196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提秀雷)

  • 发布时间:2011-01-10 22:47
  • 作者:提秀雷
  • 点击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前几日,在贲老师班上听了一节《简单分数的加减法》。一节再简单不过的课,经过老师的妙手匠心,课堂精彩纷呈。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和精彩的讲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味别人的精彩课堂,同时也在思索着面对这一教学内容我该怎么办。

经历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加减法对孩子来说,再简单不过。即使不通过课堂教学,孩子依然可以做得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还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我们的教学除了要教会孩子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孩子思考和表达,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贲老师的课无疑给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从理论上讲,贲老师的设计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和质疑中建构着知识。可是,这种模式适合我们普通的班级吗?我们班的孩子能够像六班的孩子一样吗?说实话,心里真没底。但是,我坚信,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也想通过教学一探究竟。

在学习这一内容的前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预习书上相关内容,尝试完成=   =,并写出你的思考过程。第二天一早,收上孩子的预习作业。翻阅孩子的作业,越看心越凉。一半的学生仅仅只有答案,并无思考过程;一部分学生在作业本上赫然写着: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只有个别学生通过文字或图例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如此的预习成果,课堂上的交流结果可想而知。最后,不得不由我来完成教学。在二班的教学实验以失败告终。

难道这种设计真的不适合普通班级的教学?整个上午我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午饭后,到一班询问相关学生: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他们答不出来。很显然,这个答案的背后,有着家长的强大支持。一些孩子甚至直接告诉我,“我妈妈告诉我的”。对于一些简单的学习内容,我们放弃了思考的权利。现在,就要找回久违的思考。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整个中午就做这项工作。经历了一个中午的思考与交流,学生的思维渐渐打开,在作业本上也呈现的各式的想法。看来,学生缺乏的是主动思考的意识!

有了中午的再思考,下午课上的交流就顺畅了许多。学生们纷纷通过自己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想法。在汇报之初,一些孩子仍然是通过分一个具体的图形,证明自己的想法。

朱兆晨: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6份,先取其中的3份,再取其中的2份,一共取了5份,用分数表示就是

刘畅:一个蛋糕平均分成6块,先吃掉3块,又吃掉2块,一共吃了5块,用分数表示就是

对这两个学生的发言,我进行了大力的表扬。接下来,学生的思维活跃而开放,踊跃的通过例子证明自己的想法。

马潇然:一个盘子里有6个苹果,第一次拿走3个,第二次拿走2个,两次拿走的苹果就是这盘苹果的

刘子杰:一幢楼里可以住6户人家,现在已经住了3户,又搬来2户,现在一共有5户,是这幢楼的

……

学生在思考中,无意识的扩大了对于分数的认识。(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趁热打铁,讨论为什么等于。有了刚才学习的经验,此时,学生根本不需要教师引导,课堂完全成了他们的舞台。

刘子杰:还用刚才的例子,一幢可以住6户人家的楼,现在住着3户,有2户人家搬走了,还有1户,是这幢楼的

吴浩然:一辆可以坐6人的小型公交车,车上原有3人,到站后下车2人,还有1人,是这辆车人数的

……

在孩子们大量的例证中,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此时的规则,不是告知,而是学生们自己的发现。在看似简单的举例中,也丰富了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

下午的这节课,内容丰富,学生思维活跃。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六班孩子的影子。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同样适合普通的班级。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自主学习。相对于知识储备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班的孩子更的是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放手,给孩子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