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423
post:492423

夏菁的教学反思——关于合作的一点思考

  • 发布时间:2011-06-26 09:03
  • 作者:夏菁
  • 点击量:

拒绝伪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力推崇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但是,不可否认,因为地域差距,教育水平不平衡,研究不够深入,在实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正视当前合作学习的现状,主要弊端表现在:

第一、合作小组组合随意——很多老师是按“就近法”四至六人一组安排的,也有的老师是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结合的方式。这样可能有的小组能力很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容易失去平衡。研究表明:“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别的人的场合,才会有这种教学的出现”。可见,小组的划分对学习的效果也很重要,是不能随意的。

第二、小组分工不合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见到老师“钦点”的小组长在小组内复制教师的权威,俨然一个小老师,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小组长大多是能力较强、成绩较好、活泼外向、喜好表现的学生。以“小权威”的身份,掌握小组活动权,阻碍组内多向对话,压制、批评异己见解,组员成为服从、接纳“小权威”言行举止的“小雷达”。

第三、合作规则不明确——表现在教师布置任务后,没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立即让小组合作解决。久而久之,学习差的学生容易产生了依赖性,人云亦云,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四、合作时机不恰当——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第五、学习时间不充分——有的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调控不当,当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深入,便中止了大家的学习,致使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第六、评价反馈单一性——表现在只注重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夏菁

下一篇:钱泓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