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有效提问的片段实录
南师附小 何菲菲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卖早点的摊子,同样都准备了鸡蛋,第一个摊主问顾客:“先生,要不要加个鸡蛋?”,结果,约有一半的人说:“不要”。 而另一个摊主问顾客:“先生,您要加几个鸡蛋?”,结果,只有很少数的人说:“不要”;大多数人都说:“加一个鸡蛋”,更有一些人说:“加两个吧。”显而易见,两个早点摊的销售量有了很大差距。
这个故事给我很大启发:两种提问方式只有稍有不同,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中该怎样向学生有效的提问呢?由此,进行了一番思索和实践。
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提问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教师面对一群好奇、喜欢新鲜的小朋友,针对这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年龄等特点,变换发问的角度,新颖灵活的提问,力求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变换发问角度 吸引学生注意
苏教版音乐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有首音乐欣赏曲《木瓜恰恰恰》,以往教授这类作品时,都是教师先出示歌名,然后介绍歌曲的来历,音乐特点,接着请学生听赏,在听赏中体会这些音乐特点。
现在,出示歌名后播放范唱,请学生先听赏歌曲,引导学生做做小老师尝试提问。
1)、某学生提问:“木瓜是什么呀?”
某学生回答:“木瓜是一种水果,我在超市里见到过,个头很大。”
某学生回答:“木瓜肉是红色的,瓤里还有黑色的籽,木瓜的味道甜甜的。”
2)、另一学生提问:“‘恰恰恰’是什么意思?”
某学生回答:“我不知道‘恰恰恰’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学过国标舞,里面有一种舞蹈叫‘恰恰’。”
(有些班级能说出“恰恰恰”是一种舞蹈中的吆喝,有些班级说不出,这时教师来解答)。
教师:“‘恰恰’是一种国标舞,起源于中美洲(在地图上指出中美洲的位置),它舞姿活泼,动作干净利落,节奏以‘慢慢快快慢’的节拍贯穿(教师示范恰恰舞的动作),受人欢迎。”
3)、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恰恰风格的叫卖歌,那么为什么歌曲不叫做《木瓜恰恰》,而叫做《木瓜恰恰恰》呢?”
学生:……
教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找一找‘恰恰恰’的歌声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学生听赏)
学生回答:“在每一句的最后出现的。”
带领学生读一读歌词.
X X | X· X X X X X | X ( X X X ) | |
师:(略) 生:恰恰 恰!
指导学生在每一句句尾的“恰恰恰”处加入拍手、跺脚或者其他具有创意性的动作。
学生:“我指导为什么歌曲不叫做《木瓜恰恰》,而叫做《木瓜恰恰恰》了,因为‘恰恰恰’在这首歌曲里表示叫卖时的吆喝。”
拓展使用设问 激发学生兴趣
4)、听赏完歌曲,在拓展环节中,教师设问:“听赏了印度尼西亚歌曲《木瓜恰恰恰》,你还想知道什么?”课堂上又生机勃勃起来。
学生:“印度尼西亚在哪里?”
(教师出示地图,指出印度尼西亚的位置。并介绍印度尼西亚,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有上万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生产木瓜、芒果、椰子等热带水果。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它的文化中有明显的荷兰、中国、印度的印迹,所以音乐风格也是多彩纷呈。)
学生:“那里的孩子会些什么歌舞?”
(教师教授基本的恰恰舞步,带领学生跟着《木瓜恰恰恰》的音乐跳恰恰舞。)
学生:“那里还有什么好听的歌。”
(教师播放《星星索》、《哎呀妈妈》等印度尼西亚著名歌曲。)
通过解答学生的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相关的地理知识、舞蹈知识和歌曲知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科学的钥匙就是问号!”
教师应当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而后得,达到以教学学生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