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有多大》教学反思
滕昌英 2011011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材中安排了这个综合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经历了这几个步骤。
1、猜想1亿有多大。
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猜想一下1亿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课题。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1亿”这个数,理解了这个数的意义,但由于没有直观的感受,最初完全是凭感觉随意猜测的,可想而知猜测的结果怎样。
2、探究活动范例。
鉴于学生的猜测结果各异,于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教材呈现了探究的表格提示了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按照书中的表格进行了探究,感受到了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如果数100本练习本大约用90秒,找这样计算,数一亿本要用90000000秒,合1500000分,合25000分,约为1042天,约为3年时间。这个探究的结果还是很让学生惊异的。
接着学生又按照书上的步骤探究出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赤道3圈;13亿人,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一天节省下的米大约可供一个人吃223年。
3、讨论交流。
教材还安排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亿有多大。通过交流丰富了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注意问题:
1、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1亿有多大的时候,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例如:1亿粒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等等。而且对同一种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争论可能会非常激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大胆的想像,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让学生充分的争论,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适时进行指导。在学生所猜想的事物当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学生能够实验测量并进行推理的范围。但教师此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容易找到,并容易测量的材料。在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
3、提供相关知识。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有关“量的知识”有限,可能选择了非常感兴趣的素材,也有了研究的思路,却对所选择的素材不知道如何进行量化和推理。这时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学生补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例如:学生想探究“1亿粒米能装满一间房子吗?”,这就需要有关“体积”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需要,告诉他们如何计算,但不用讲深讲透。
4、提供帮助学生对照感受的素材。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像得出来。教师应提供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与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直观感受实验结果的大小,进而体会1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