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850
post:491850

全敏的教学反思1

  • 发布时间:2011-12-31 12:53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诺贝尔教学反思

《诺贝尔》一文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的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因而在教学中,我继续运用“引导自学”的方式,指导教学实践,防守让学生自学自悟。

初读课文后,我便抓住了总领全文的一句话“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让学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理清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几个阶段:“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威力更大的固体炸药”,然后有所侧重的展开教学。从这几个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到“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感悟他不断探索、毫不气馁、舍生忘死、造福人类的精神品质。

一、注重学生自学自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品文析字的方法。语文课就要咬文嚼字,品出文字的精妙。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找句、圈词体会,这样更便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如在教学“发明固体炸药”这部分时,学生就从“化为灰烬”“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中体会到为了实验,诺贝尔所付出的代价多么惨重;从“毫不气馁”中感受到了诺贝尔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科学研究精神;从“终于”一词中又感受到了他经历的失败和痛苦,感受到成功的来之不易。 在学习第8、9自然段时,也是让学生找找感动自己的镜头,并交流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得比较全面、到位,也逐步掌握了自学自悟的方法,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了。

二、抓住关键处,培养想象力。

文章写得很感人,很多细节处都折射出诺贝尔可贵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不禁令人深深折服。就如发明固体炸药这部分,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亲人也是伤的伤,死的死,面对这一切,诺贝尔会说什么?又会做些什么?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了很多。诺贝尔面对化为灰烬的实验室,面对弟弟的遗像、伤残的父亲,一定悲痛万分,自责不已,将过错归结在自己的身上,但在悲痛之余,定会化悲痛为力量,执着地追求他的科学事业,这也正是他发明炸药的目的——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想象不仅充实了文本内容,更丰满脸人物形象。诺贝尔对科学的热爱,以及一心为民的人品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上。

再如亲自实验,研究威力更大的炸药这部分,引导学生抓住“怦怦直跳”来想象诺贝尔的内心。火星接近炸药意味着危险即将到来;火星接近炸药,还意味着有可能的成功也即将到来。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诺贝尔紧盯导火线,是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这里,学生很自然地读出了一位为了科学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诺贝尔,难怪文中会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另外,在体会诺贝尔无私奉献、为民造福方面,主要抓住最后一部分——设立诺贝尔奖。这里我让那个学生自读感悟后,学生已明确感受到了诺贝尔热爱人类的精神,我又找来了他的遗嘱与他的名言,从他的做法与说法中,学生更深入体会到了诺贝尔高尚的人品。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这篇写人的文章,在我们的自读、自悟、交流、想象中学完了。诺贝尔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清晰,学生从他身上得到了巨大震撼。整堂课中,学生交流积极,思维活跃,学习十分投入。当然,课后想想也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比如在整堂课的设计上,基本上是按照课文内容逐步展开,是否可以尝试重新整合,由发明炸药的过程引出发明炸药的原因,或许对诺贝尔为民造福、热爱人类精神的体会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