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课堂是有“深”度的
爱的教育并不是挂在口头上的,不是公开课上奢侈的点缀,爱是对孩子们自尊的保护,更是一种教育的心态。英国大哲学家,数学家怀海特在他的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称之为智慧。怀海特的这些话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教育要更关注一种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的智慧培养。
我以为,爱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该是启迪智慧的地方,启迪智慧的教育自然不能是肤浅的说教,课堂里应该充满深刻体验,贯穿的深度思考、溶入深邃的思想。今天我要和大家汇报的题目就是《爱的课堂是有“深”度的》
爱的课堂里应该有深刻的数学体验
创设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活动有机的结合,学生在“做”中伴随着经验的积累,伴随着深入的思考,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体验中发生了,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了发展,这样才能让猜想假设变成真理,学生才能走近数学,从而走进数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的认识时,请孩子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测量大舞台的面积。(40个孩子有39个一窝蜂地跑上舞台,只有一个学生没有动)
师:你为什么不上去?
生1:这么大的舞台,这么小的纸片,怎么量?
(此时,又有三个同学从舞台上回来搬桌子)
师:你这是干什么?
生2:把桌子反过来能测量,桌子比纸条大,可以量得快一些。
生3:老师您有大一些的东西吗?
师:不知道你要的大东西是什么?
(这时又有十几个学生向老师要平方万万万分米)
师:我也不知道哪里有平方万万万分米呀。
生4:老师,你有平方米吗?
师:这个我真的有。你怎么想到的呢?
生4:有分米,就有米了。有平方分米,就该有平方米。
数学家波利亚所说:一个涌上脑际的念头,倘若毫无困难地通过一些明显的行动就达到了所求的目的,那就不产生问题了。然而,倘若我想不出这样的行动来,那就产生问题了。那就意味着要去找出适当的行动,去达到一个可见而不即时可及的目的。当学生拿1平方分米去测量舞台时,发现要完成的任务很困难,于是产生了问题,便萌生了创造大面积单位的意识。新知识是在学生深刻的操作体验中产生,有思考就会有感悟,有感悟从而发生了创造……创造的意识在深刻的操作体验中萌发。细细品位这样的课堂,突显的是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有潜力的,在实践中思考,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爱的课堂里应该有深入的数学思考
如何能让学生超越个体思维的局限,投入更具深度和活力的思维活动之中呢?实践证明,营造“思维场”搭建学生观点碰撞的对话平台,正是砥砺学生思维,推动学生思维水平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好办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是提出问题:三年级开展篮球趣味比赛,每班选5人参加投篮比赛,6人参加运球赛跑,你认为三年级每个班需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呢?
三(1)班:
参加定点投篮的有:(5人)陈晨、刘钊、丁非凡、张伟、路天天
参加运球跑比的有:(6人)孙佳、于丽、刘钊、王强、林珂、路天天
当学生发现在参赛人数出现重复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来算时,教师揭示了今天的研究问题——重叠问题。
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整理名单会让人更清楚呢?
学生在讨论补充之后对整理标准达成共识:(1)体现数据特点(2)比较美观(3)简单易观察。
带着思考,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的创造。
几分钟后,师将学生创造的“作品”展示出来,对每一幅作品,组织学生自由评议,经过一翻思维与语言的交锋,学生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
作品1:这样写谁都能看明白,特别是横线标记很容易发现哪部分人是重复的;缺点是重复的人名写了两遍,浪费时间。
作品2和作品3:把所有参赛运动员分三类,看起来确实更清楚——只参加投篮,只参加运球赛跑的,两项都参加的,分得明明白白,这样肯定不会混淆。而且作品3在作品2的基础上有了改进,把两项都参加的放在中间,看起来更清楚。
作品4:用两个套着的长方形来整理名单很好,单看左边的长方形就知道参加投篮的是哪些,单看右边的长方形就知道参加运球赛跑的有哪些人,它们相互重叠的部分正好是代表两项都参加的人。
作品5:其实和作品4想法一样,但是这样画更美观,比较对称。
师:同学们真是用心了,点评的很有水平。我们再看如果按照三条标准来看的话,你认为心目中理想的方案是?
学生举手表示选择作品5,也有少部分人选择4。
此时,教师揭示:在1880年,也就是100多年前,英国数学家韦恩第一个想到用作品5这样的图来表示有重叠关系的问题。出示正规的“韦恩图”。
对韦恩图的引入,教师没有采用“简单告诉”的传递型教学方式,而是给学生预留了较为充分的“再创造”时空,让学生有深度思考的时间,教师则尽量避免越俎代庖。教师把学生“再创造”活动研究的5件代表性成果让全班同学共享,引导大家对它们进行辨别分析,评鉴优劣。促进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学会有理有据的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的交锋中,学生的思维又有了新的深化。看上去课堂放慢了教学节奏,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深度卷入,这样培养起来的思维品质才更加经得住考验。
教师的“替代”性行为眼下是帮助了学生,但却限制了学生深度思考的自由,贻误的是学生思维的健康成长,有害于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爱的课堂里应该有深刻的数学思想
从数学教学角度讲,有思想深度的课,给学生留下长久的心灵激荡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后即便具体的知识忘记了,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将长存,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和长效的。
一位教师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根据一道算式就给出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结论”教师却并没有简单肯定,而是板书了这句话后问道: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意见?(见没有补充)教师随即出示自己的结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两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象不太好。万一其他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改成了“?”)。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生1:我觉得可以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
生1: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学生普遍认可这一想法)
师:那么你们觉得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
生2:五、六个吧。
生3:至少10个以上。
生4:我觉得应该举无数个例子才行。不然,你永远没有说服力。万一你没有举到的例子中,正好有一个加法算式,交换他们的位置和变了呢?
(有人点头赞同)
生5:我反对!举无数个例子是不可能的,那得举到什么时候才好?如果每次验证都需要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永远都别想得到结论!
师:我个人赞同你的观点,但觉得他(生4)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综合两人的观点,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有,及时告诉大家行吗?
(学生一致赞同,随后在作业纸上尝试举例)
师:看来,举例验证猜想,还有不少的学问。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了吗?(学生均表示认同)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学生摇头)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了吗?
细细品位这节课,你会发现,这节课的价值取向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而是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具体的交换律这一数学知识,从学生的发言,我们不难看出,课始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事实已经有所感悟,因此教师把重点放在了结论获取的方法指导上。“怎么验证呢?”怎样的例子能否具体说说?“那你们觉得需要举多少个这样的例子呢?”……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连续刺激着学生的思维,迫使学生的思维直接指向“怎样证明”。随着学生的深入思考及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不完全归纳法这一数学方法渐渐露出水面。通过对部分不同对象的举例证明,从而完全归纳出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不断举例证明的过程中,对怎样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证明猜想已经耳濡目染,深得其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能力等在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应有的深化与提升。
爱的课堂所追寻的目标是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人,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使经过教育的人有一种灵动的思想,可以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用自己的独特的心灵和眼光来解读这个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