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612
post:491612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2-06-25 10:53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七律 长征》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读后让人感慨万千。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段历史离他们毕竟久远了,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课时内,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领略到乐观的精神,感悟到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学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同学了解相关资料,在课上交流红军长征的故事。  

    教学时,对于这首诗的重点、难点,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看的是“不难”,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通过朗读加以提升。在学习 “ 逶迤 ”、“ 磅礴 “这两个词时,能够及时运用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了让学生对诗词有更多地了解,我在教学中渗透了七言律诗的一些特点,如停顿、节奏等方面的规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朗读是理解一首诗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来体会《长征》这首诗的雄壮、豪迈。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作为教师的我尤为不能理解的是小学课本中有关长征题材的文章竟然一个也没有出现过,曾记得我上学时还有很多有关长征方面的课文。如:《草地夜行》、《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如今在新课标的课文中全部删掉了。所以现在干巴巴的拿出一首诗来学,学生们又如何感同身受?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何去体会。虽然在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关于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了解的还是很肤浅,所以无奈之下,在学文之前我和学生一起交流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