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找规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在学生自主移动方框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不同和的个数=方框的总个数-平移次数-1应该说在理解上还是解决实际问题上都把握的不错,因此我想第二课时千万不能上枯燥了,孩子在掌握一个方向的基础上掌握两个方向并不难,参考资料后,年级组老师借给我方格纸和长方形、凸字形的硬纸片,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整理。
1、显然,使用学具比使用教学光盘更容易激发孩子思维的活跃性。虽然光盘上的演示效果很不错,但最好的利用程度也只能是找一名学生上前操作,其他同学看演示,这样大部分学生就被无意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了。而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都有方格纸和硬纸片,出示问题:如图瓷砖图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在小组里动手合作,探索规律,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体验的机会,在熟识的小组范围内,更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出来,也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小组内其他组员的意见反馈,这样一来,使小组内原来没有想法的得到一点思路,使原先朦朦胧胧的,获得交流、修正的机会,使一开始就清晰思路的验证操作,并成为其他组员的小老师。显然孩子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孩子已经能够将思路完整、流畅的表达出来,这在之后上黑板讲解的时候可以看出。
2、选取学生上黑板讲解,孩子配合操作,思路清晰。我使用了磁力贴将方格纸和硬纸片贴在黑板上,这样上黑板讲解的同学可以边说边演示,在座的同学就可以清晰地理解思路。孩子从第一节课的单向移动很好地迁移到双向移动,并且能够从一行几个,一共有多少行的角度来解释。
3、因为是在黑板上用了磁力贴,所以接下来图形的方向变换引起的结果不同自然而然一下子就出来了。我在黑板上变换图案的方向,让学生先猜想,结果是否有变化,然后动手验证,最后集体交流。一种图案的四个方向变换让学生不是在容易间断的不同情境中去探索一个新的知识,而是竟可能在同一个熟悉的情境中做一个调整,学生的思维在这时就连续发散下去,一下子几个思维比较好的能头头是道的总结归纳出今天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上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很难说就是因为上述的做法,但确实感觉学生掌握的不错。
在这个环节的时候,后来我听了陶老师的课,陶老师这个地方的一个小处理,我觉得很不错:研究完凸字形之后,追问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形状的结果也是这个。很惊讶,当然现在更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的思维确实佩服,一个孩子在黑板上几笔几笔勾画出了8种形状,可见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力着实扎实,融会贯通了。以后有机会在课上加上这么一环节,挺好。
当然这节课我也感到在黑板上贴磁力贴,做法有些老师,像是我小学时候老师的做法,在这个地方采用ppt会好些,但制作要求比较高,有机会要学习。其次,可能大部分同学能掌握技巧,也说得出道理,但总应该考虑到那么几位同学可能只知道套用公式,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如何解决课堂上的分层现象,仍然在继续摸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