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400
post:491400

王菊教学反思1

  • 发布时间:2011-06-28 16:03
  • 作者:王菊
  • 点击量: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有着无穷潜能,本着“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一切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课堂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放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请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在全班选出小组进行全班交流。九个小组方案各有侧重,但都基本抓住了文本理解的重点。可见长期的自学方式的指导,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成效的。自学比较有效,小组交流也有一定质量,但小组带领下的全班交流流程较长,学生缺少调控驾驭的能力。而指向更深处的解读学生无法自我碰撞得到,比如刘老师的不幸无从得知,我们知道他的悲伤,但无法体会他的悲伤,孤独、寂寞。刘老师不喜欢悲剧,所以他笑谈腿疾,做风筝、放风筝,放飞的同时,似乎也可以减少一些伤痛,看着风筝在天上飞,虽然被线绳束缚了,依然在天上飞的很快乐,飞得很高,这样的放飞,让刘老师感到了生命的强壮和意义?苏叔阳当时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刘老师所遭遇的一切,但他深深记住了刘老师的乐观,记住了刘老师。这些解读,如何让学生也能感悟得到呢?在模糊的讲究灵性的感悟里,是否可以理出清晰的方法?另外,老师指导下的读和学生的自主的互学,两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有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能否改变,有效方式是什么,这是亟待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王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