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004
post:491004

钱泓教学反思旧题新做,拓展分数意义在应用中的内涵

  • 发布时间:2014-06-23 08:15
  • 作者:钱泓
  • 点击量:

旧题新做,拓展分数意义在应用中的内涵

五年级数学教材中《认识分数》是在三年级分两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计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整理和练习目的之一,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拓展分数意义在应用中的内涵。在《认识分数》的整理和练习课上,我选择了已经做过的题目为载体展开复习教学活动。

题目:“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枝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 ),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 )。”这道题选自《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后练习六中的第5题。具体的复习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1、意义辨别。第一个分数是1/12,第二个分数是1/2,学生完成填空反馈后,让学生说说填写时的想法,意在辨别1/12和1/2两个分数的不同点。1/12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12份,每枝铅笔是这样的一份;1/2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2个同学),每人得到这样的一份。理解1/2的同时,全班学生感悟理解“每人得到这样的一份,把12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就是6枝铅笔”, 1/12和1/2两个分数的单位“1”是相通的,但由于分的份数不同,所以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2、更换数据。将题目中的“平均分给2个同学”更换数据,换成 “平均分给3个同学”让学生在说说填写的理由。学生不但说出了填写的理由,而且和原来的题目作了比较,第一问没有变,所以答案也不变,第二问由“平均分成2份”变成了“平均分成3份”所以答案是1/3。多个学生说出改写的思考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感悟理解“每人得到这样的一份,把12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一份就是4枝铅笔”,目的继续积累感性认识。

3、拓展内涵。承前,让学生自己更换“平均分给2个同学”的数据并填空,分别出现了4和6。学生们分别说出他们的填写思考后,还有一只手高高举起,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我发现只要是它(12枝铅笔)的因数就行!5不是它的因数,就不行!”“平均分给5个同学”真的不行?我把问题还给学生们。“行的。第二个问题是1/5,每人得到了2.4枝铅笔。”“行的,2.4枝铅笔就是2枝多一些。”“2.4枝就是2又2/5枝,2枝加上2/5枝就行了。”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表示12枝铅笔,竖着平均分成5份,每人得到全部铅笔的1/5。看着我画的图,学生们都笑了起来:“有人分到的都是铅笔头。”“有人分到的都是铅笔尾。”“这么短的铅笔怎么写字?”……教师紧紧追问:“能平均分成5份吗?”学生们笑着回答:“能。”

为了让学生能沟通数学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平均每人得到的铅笔枝数”用算式表示:12÷5=2.4(枝),12÷5=12/5(枝),12÷5=2又2/5(枝)。在此基础上说说怎样分可以得到整枝数,“可以将10枝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2枝,再把余下的2枝铅笔平均分成5份,每人得到2/5枝,一共是2又2/5枝。”学生大多说的是具体情境下的分铅笔的方法,教师适时指出利用结果来想,2.4枝或者2又2/5枝都表示2枝多一些,有效沟通了实际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和数学的联系,有效拓展了分数意义在应用中的内涵。接着,学生们顺路说出,12枝铅笔还可以平均分给7个、8个、9个同学等,更换的数据有了有效的意义上的拓展。

4、无疑生疑。学生们沉浸在“12枝铅笔还可以平均分给多少个同学”的联想中,“最多可以分给多少个同学?”在此时无疑情境下抛出的问题,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告诉大家——12人。“不对,可以是24人,每人半枝。”“还可以分给48人,每人1/4枝。”“可以分给无数个同学。”……

关于能不能分给无数个同学发生了班级争论,达成统一的认识:想象中能分给无数个同学,实际中是不能的。在班级争论中,明白“12枝铅笔还可以平均分给任何多个同学”, 每人分得的铅笔是铅笔总数的(1 )/(a ),a为任何数。无疑情境下设疑,将学生带到有效的数学想象中,发展了学生的极限观念,有效的拓展了分数意义在应用中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