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常课不再平常
钱 泓
说实话,我觉得家常课更能看出一名教师的素养。我甚至认为:一个能上好“公开课”的老师可能是好老师,但是一个能上“好家常”课的一定是好老师。
今天分别听了我校赵强群老师和陶金珍的展示课,也是异界值得大家学习的家常课。两位老师一个上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的第三课时新课,一位上的是《方程的复习》,虽然没有精美的课件,绚丽的话语,但是两位老师都精心设计各个环节,课上的朴实而生动,有趣而高效。
家常课,教师的自身优势要充分利用。
虽然两位老师一位上的是新授课,一位是复习课。但是两位老师都能较好的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错点,针对性的练习和复习。使得课堂的学习变得高效。这来自于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对教材的理解性。中高年级的数学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如何说的透彻,让学生听得明白,这得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老师不是在备教案,而是备学生,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老师做到多讲多练,并不是,流于形式的完成教学任务。做到让每个孩子学有所获。
如果老师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仅能让学生从中切实受益,还会引起学生对老师某一方面的崇拜与尊重,何乐而不为呢?
家常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灵活。
学生主体,应该是所有课堂的共识。在家常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可以更灵活一些。赵老师老师上课伊始,出示例题条件,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再组织大家把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在讨论分类中,是学生更加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特征性。陶老师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是急于自己或让个别学生去解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学习,对题目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间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有效的生成能把课堂教学过程推上一个台阶,能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的、独特的理解。然而,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有效生成的难度,出彩的生成也被大家称为是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是我们要看到,无法预约并不是完全无法预设,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如果能考虑动态生成的可能性而设计流程,并在教学中,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做到教学目标不变,教学内容不变,教学重点不变,教学策略不变,教学流程不变,这样流畅的课应该是好课。
学生主体,让我们在家常课中进一步思考。
家常课,合理延伸,拓展课堂的广度。
教学不应该是“填充藏室”的活动——把学过的素材、知识等通通储存起来,以为将来什么时候要用它就可以“反刍”。其实,已获素材、信息只有不断综合,反复运用,才能真正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的。
从课程的设置来看,综合实践课的诞生是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多合一的聚焦。反之,我们在从事单一学科教学时,也要考虑学科知识以外的拓展和某一知识点以外的延伸,如语文教学中,介绍人物背景,时代背景,充实同类文本资料、作者资料等,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预设时调整拓展教学目标,不是把教学简单延伸,而是要注意知识延伸的广度、深度,使延伸合理化。既要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又要让学生能多方面、多角度地发展,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知识的获取最大化。合理延伸,有效拓展的课才是好课。
贴近生活,朴实有序的课是好课;关注基础,扎实有效的课是好课;活泼灵动,流畅欢愉的课是好课……关于好课,没有绝对完善准确的标准,教学相长,只要是师生共同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课,就是好课。
叶澜教授说: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很多专家都在呼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作为一线的教师,课堂里的学生和众多的家长,恐怕更希望的是家常好课多一些,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多多受益。
教学是门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有人说,学生活跃、快乐的课是好课;有人说,有探究的课是好课;有人说,有实验探究的课是好课;有人说,学生活动多样的课是好课;还有人说,实现三维目标融合的课是好课……我认为,我们的家常课上,教师和学生有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才是丰实的课,才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