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西瓜》教学反思
刘飞
《称西瓜》是“做中学”项目读本三年级下册的一课,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杠杆尺平衡的原理。在本册读本的安排中,这一课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称》一课之后,《认识杠杆》一课之前。学生不需要认识到杠杆尺其实是一种平衡杠杆,只需要通过实验来使杠杆尺平衡并了解平衡规律即可,目的是为下一课讲解杠杆可以“用较小的力抬起较重的物体”打下基础。
其实,在小学科学五年级《简单机械》单元中,《怎样抬起重物》一课就是利用研究杠杆尺的平衡来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怎样能让三年级的学生研究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呢?难道仅仅停留在“动手做一做,让杠杆尺平衡”的水平上吗?可不可能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发现更多的东西,而他们的发现可以直接对下一课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帮助作用呢?课题“称西瓜”究竟和杠杆尺的关系在哪里呢?经过教学设计的初步拟定、学生试上、根据反馈修改,再次试上这样反复几轮调整,我发现三年级真的可以突破动手做,而上升到发现规律并能解决问题的新水平。
导入环节是吸引孩子学习注意力的步骤,我的设计简洁明快:出示西瓜,提问:谁知道它的重量?在学生初步估测后,我引入了科学的称量工具——杆秤,并请学生上台称一称西瓜。杆秤作为小贩的主要称量工具,学生并不陌生,所以知道需要移动秤砣来使杆秤平衡后读数。在学生称量的过程中,教师强调秤杆平平的时候,也就是平衡的时候才能读数,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埋下伏笔。
接下来,我单刀直入,直接出示杠杆尺,强调:今天我们就以和杆秤原理类似的杠杆尺来研究杆秤称量重物的秘密。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做法请学生先了解杠杆尺的各个部分并与杆秤的各个部分一一对应。因为,杠杆尺和杆秤的外形差别很大,只有在真正了解两者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准确对应,所以这里只可能是教师的强行教授,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本课的探究实验环节,我通过反复试验找到了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在五年级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所使用的钩码多,并且由教师演示的较多。我经过研究发现,过多的钩码数并不适合三年级,而且演示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的探究实验分成两大步。第一步:在左边的第一格下挂两个钩码,请学生想办法让杠杆尺平衡。因为只有两个钩码,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在右边的第一格下挂两个钩码或在第二格下挂一个钩码就能平衡。因为钩码数量少,可能性就少,学生很快就有了发现,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接下来的第二步也就顺理成章了:把左边的两个钩码移到第二格会怎样?怎样使杠杆尺再次平衡?依然是两个钩码,怎么换个位置就发生变化了呢?学生很快就投入下一个思考中。这次的思维活动中,根据前一个活动的经验,学生很快可以找出在右边的第二格下挂两个钩码和在右边第四格下挂一个砝码以及在右边第一格下挂四个砝码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醒:不一定右边的钩码只挂在一个孔里。很快,学生就会发现在第一个孔和第三个孔里各挂上一个钩码也可以平衡。这个活动,可能性变为四,但由于前一个活动的铺垫,学生需要的进一步思维的其实只有一种方法,而由于这种方法控制了钩码的数量,其实学生只要调整钩码的位置即可,难度并不是很大,属于学生“伸伸手”就能达到的目标。
正因为数据的简单,所以接下来的数据整理、发现规律就也可以顺利完成。一共六组数据,数值最大不超过4,所以学生计算也很简单,不需要太长时间就可以得出“左侧格数乘以钩码数等于右侧格数乘以钩码数”的结论。这比五年级的大钩码数、大格数要好研究的多。此时,回到杆秤上,提示学生秤砣的轻重是固定的。因为原理一致,所以,学生立即可以发现:当杆秤平衡时,我们已经知道等式两边四个数中的三个,那么所称重物的轻重自然可以轻松获得。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完全达到,将杠杆尺和杆秤的原理解释清楚,也在实验过程中,也初步让学生发现其实可以用小重量称起更重的东西,或者是相反,这就为下一课杠杆的正式学习埋好了伏笔,相信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习了。
纵观全课,之所以可以让三年级的同学在一节课中掌握五年级同学也觉得很难的杠杆平衡问题,主要是实验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用学生的思维去设计教学过程。虽然是非常开放的课堂,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动手权利,但是其实是在教师设计的一个范围中进行的有限的开放活动。但是,这种限制并不会控制学生的思维,相反,只会帮助他们把干扰他们思维的一些复杂情况排除在外,使他们能更为自由、更为顺畅地进行探究活动。我想,这或许就是本节课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