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淘金路
——《金子》教学反思
南师大附小:甘泉
《金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主人公彼得.弗雷特跟随众多淘金者到萨文河畔淘金未果,在即将离开时发现土地肥沃,适宜种花,就留下来辛勤地种花,通过种花、卖花,彼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想的:首先,通过彼得淘金和种花两个段落(2和6小节)的对比让学生寻找在这一过程中彼得共同的品质——勤劳和坚持。然后,基于共同之处发现不同的结果淘金的一无所获,种花的百花争艳。接着,让学生探讨同样的努力为什么结果会截然不同。再读课文的1、4、6小节,领悟淘金的失败源于盲从。而种花的成功出于智慧。最后,引导学生领悟“真金”和“金子”的不同含义。设想是良好的但往往现实是残酷的。每一次试教我都面对了不同的情况,正式上课时我有几点处理很不到位:
一、课堂应变不够机智:
有的孩子对文本已经进行了深入地预习,所以在课堂上没有按照我的预设一步步走来,而是直接进入结果。比如:当我提问“同样是辛勤地付出,彼得淘金和种花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我本以为不会有歧义,可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便滔滔不绝不仅说了淘金失败和种花成功这样的结果,而且大谈为什么种花会成功。当时我就有些懵了,生硬地对他的回答置之不理,继续我的流程。像这样的状况在这节课还有几次,打乱了我的预设。事后田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她说:“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说:看来这位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不着急,让我们和其他同学一起一步步来学习,好吗?”是啊,这样的一句话既保护了这位同学的积极性,又不至于对我的教学产生太大的改变。课堂机智是考验一个老师素养最有力的证明,老师一个机智的点拨往往就使课堂力挽狂澜,绽放生成的精彩;反之课堂犹如过教案,波澜不惊。在这方面,我得好好锤炼自己。想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如果平时不多学习多积累,腹中空空,又何来智慧的资本?学学大家们从容地应答,把这些机智的回答记在心中。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二、心中对文本没有深刻地把握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指导者,只有对教材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地把握,才能高瞻远瞩,巧妙地引导学生,甚至把偏离正题的学生拉入正轨。当我提问:“彼得淘金为什么会失败,读读第一小节,你会有所收获?”有几个学生回答道:“因为大多数人都一无所获,所以彼得失败了。”在这里我没有应答,而是问了其他学生,其实这并不是彼得失败的原因。课后我反思这段教学时,觉得应该这样处理:追问:“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一无所获呢?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再读读第一小节。”这样的引导学生便能从关键词语中找到答案。田老师课后告诉我:“只要心中有教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正确地引导学生,而不是对学生的回答避而不谈,敷衍了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上一节课,不是仅仅参考别人的优秀教案,不是背诵大家们的教学实录,而是自己真真正正、认认真真地研读教材,上好自己的课。
就像《金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一样,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勤劳和智慧。我也这样告诫自己,想要让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蓬勃生机,需要不懈地努力才能拥有课堂的智慧,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