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312
post:489312

宋尚琴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3-06-18 13:53
  • 作者:宋尚琴
  • 点击量: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说明哲理性的文章,文浅意深。写出了剪枝的学问以及由此引发的做人的学问,生活的学问。这一课的教学,我分成三个层次进行了学习。

第一层次,巧填关联词,读懂王大伯的话。

剪枝的学问直接出现在王大伯对作者说的一段话当中,但是王大伯是个种桃高手,说话比较直白,不会文邹邹的,我抓住这个语言特点让孩子们在看似明白的语言中,寻找到语句的连接点,因此设计了填写关联词语,理清句子关系的方法。 “你别看这根枝条(虽然)长得粗壮,(但是)它只吸收营养,(如果)不结果实。(就)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跃跃欲试,但是这样的填空却需要学生进行逻辑分析,一开始有不少填错的,如苏同学就填成了尽管……但是……所以……如果。咋听起来都没有问题,但是几个句子放在一起,就发生了逻辑混乱。后来戴同学填对了,我让学生辨别一下谁填的好,大家一致认为如题所写的好。在辨析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读懂了王大伯的话。

第二层次,联系上下文,读懂剪枝的学问。

   我让学生联系王大伯的的另一处描写:王大伯抚摸着留下的枝条,说:“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两句放在一起,让孩子再次说说剪枝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孩子们说得比较啰嗦,老师出示“剪去(     )的枝条,留下(     )的枝条,就可以结出(     )的果实。”规定了思路,孩子们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学生们产生了争辩:

1:剪去的是“又粗又壮”的枝条,因为文中就有这句话。

2:并不全都是又粗又壮的枝条,留下的也有又粗又壮的,应该是不结桃子,只吸收营养的枝条。

3:剪去的也有可能是枯死的枝条,所以我认为是剪去无用的枝条。

师:结合课文内容,谁能连起来说。

4:剪去无用的枝条,留下有用的枝条,结出更多更大的果实。

5:我有个疑问:王大伯怎么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怎么辨别有用的?如果是又粗又壮的万一结桃子剪错了怎么办?

5:谁能解答她的问题?

6:王大伯是种桃能手,这个应该能够区分出来。

5:我还是想知道怎么区分有用和无用的枝条?

师:生活处处是学问,你是想知道怎样区分枝条。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请教百科全书和网络这两个无声的老师。王大伯我们是问不到了,我也不知道具体答案哦。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寻找吧。现在才的通过我们的讨论,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剪枝了吗?将这句话抄在收获栏上。

第三层次,感悟事例,提炼剪枝的学问。

学生明白了剪枝的学问之后,如何提升为抽象化的认识,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先设计的是让学生看看抄下来的那句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结果一个孩子立即说“减少是为了增加”。我追问是怎么知道的,他居然说是看的教辅资料。我有些失望,接着我让学生填写了几个生活中的实例“(1)出去田间的杂草,是为了增加()。(2)减去头发上的分叉,是为了()。(3)古人写作惜墨如金,是为了()。”后来反思一下,是不是可以颠倒一下教学程序,先让孩子们看几个生活中的实例,再让他们抽象出相同之处,会更加水到渠成。


上一篇:王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