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53 post:489197
489453
post:489197

王菊 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3-01-05 16:56
  • 作者:王菊
  • 点击量: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一、特殊的课题

这个显眼的课题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课题的双引号显得如此特别,这里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学生开始联系我们原来所学的课文《“黑板”跑了》等课文,这几篇课文中的双引号都是特指。学生通过预习课文,都知道这是爸爸说的一句话。那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和前面的情况一样吗?学生都知道和前面所学的情况不同,可是一下子说不出所以然了。指导学生再次读课题,想象爸爸当时说话的语气,学生若有所悟,就是强调爸爸叫汤姆一定要把这条鱼放掉,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二、跌宕的心情

用“~~~~”画出描写汤姆心情变化的句子,再仔细读读并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在书中认真地画着、读着,然后交流:

(1)    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生1:我觉得汤姆钓到了大鲈鱼,心里很高兴。

生2:汤姆惊喜万分,因为他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她不仅说出理由,还读出了那种惊喜的心情。)

(2)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生3:我觉得汤姆此时心里一定很不高兴,爸爸怎么叫我把这么大的鱼放掉呢?

生4:我觉得汤姆很不情愿。

(3)    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

陈诗怡:我从“只好”、“慢吞吞”这两个词知道汤姆不舍得把鲈鱼取下,可是听了爸爸的话不得不把它放掉。

(4)    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生5:汤姆觉得放掉了这条鱼很可惜。

 

  

同学们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从汤姆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感受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

三、珍贵的父爱

    当父亲见到汤姆熟练地操钩甩杆、适时起钓的时候,他送来的是“微笑”是“赞赏”。这微笑和赞赏不只是写出了“鲈鱼的大”,而是对孩子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丰硕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把鱼竿“拖出水面”再把鲈鱼“提到岸上”,用的时间不会太久,那为什么爸爸的语调就“低沉”了呢?而且当汤姆用“没有人看见我们”的理由来商量他的时候,“低沉”的语调已换成了“斩钉截铁”的口气。转变如此之快,原因只有一个,当父亲看到孩子钓上来的是鲈鱼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触犯了规定,面对规定只有服从,别无选择。此时的父亲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就是孩子今后的标杆。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成就了孩子一名著名的建筑师并不是父亲所求,“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既能够给孩子以微笑,又能够给孩子以断喝,这样的父亲才能让孩子永远铭记。

四、延深的练习
       体会汤姆心情变化的练习,如果真正让学生“心有所动”,这几个句子可以看作一个过程或是铺垫,如果再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30多年后,汤姆已经成为纽约市的一个著名的建筑师,他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那时候,他会对父亲说什么?也可以这样设问:30多年后,汤姆已经成为纽约市的一个著名的建筑师,他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可他常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女们听,他会怎么讲?至此对“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的体会也不会空泛。

 

 

   我说:“生活中的规则很多,不按照规则办事,有的人说那是个性,那是创造。我却说,不按照规则办事,是要付出代价的。大家想一想汤姆不把鲈鱼放掉,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同学们思考片刻后,一学生说:“既然这一次能够违反规定,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我说:“你的认识真好,只要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肯定会发生。我们班的同学家里都有车,你们的爸爸、妈妈有的喜欢喝酒,开车还要喝酒,如果第一次喝酒后开车被抓到,扣车、罚款、罚分,甚至终身禁驾,保险就没有第二次,就是因为第一次没有被抓到,以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我常说,没有第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不知同学们是否理解这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常在河边转,没有不湿脚的’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同学接着说:“看来汤姆的爸爸真好,对孩子的以后负责。”“是的,人不能只顾眼前,要考虑长远。”孩子会不会从读了文章始开始变呢?我不敢说,因为教育是需要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