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讲课:“班本化”教学的典范
管建刚
作文课主要有两个表现形式,一为“指导”,二为“讲评”。我崇尚讲评,“讲评”重于“指导”。
我常讲,学生作文并不像你说的,两点一线,生活枯燥,没东西写。一个人只要活着,就有生活;只要有生活,就有写作素材。监狱的生活枯燥吧,一个作家到监狱去体验半年,回来能写一本书,书名叫《监狱揭秘》。限制人的身体的生活,并不能限制人的写作;只有限制人的心灵的生活,写作才会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文革”时,那么多作家“死”了。学生有写作材料。优等生学有余力,不消说。中等生辅差轮不上,培优挨不上,他们有大把的光阴过自己的童年,有生活。后进学生,该做作业的时候,不做,玩;该听课的时候,不听,想心事。后进学生,学习后进,不是脑子少根筋,而是心思在“歪”点子上;他们的故事多着呢。
问题在于,学生不知道这些可以写成作文,老师也从来没有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材料。只要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用不着“活动”,用不着“生成”,用不着“指导”。让学生用笔写自己的事,作文才会、就会五彩纷呈,五彩缤纷。
有这样一个比喻,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什么。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跑在前头,跑啊跑,学生脱鞋带帽地在后面跟啊跟。以“讲评”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一路欢快地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表达方式,告诉学生,写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分享;看到学生的表达出了点问题,或没把握好火候,过了头,摔了跟头,教师见了,喊停,包扎一下,调整一下。
上讲评课,你要研究学生的作文;研究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最为有力的起点。讲评课,是研究学生作文后的一个表现形式,一个最好的表现形式。然而,有多少语文老师把批改学生的作文当回事?十多年前,我去学校见习,辅导老师交给我一项光荣的任务,批改学生的作文。十多年后,有见习生、实习生来,语文老师高兴,终于有人来帮咱批作文了。语文教师连批学生作文都怕,怎么谈得上研究学生的作文?研读学生的作文,就是号脉,就是诊断。不号脉、不诊断而开处方,这种医生是要害死人的;这种作文教学,是要害死学生的。
“讲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教师讲一讲,评一评。“号”过“脉”,得出诊断结果,再开处方,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讲评课,还要“练一练”。教师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点,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这样的训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也有心理认同感。这样的训练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我在很多地方鼓吹,教导主任、校长不要去听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你要去听老师的“作文讲评”课。你一听老师的讲评课,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文,是否真切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否把握住了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只有认真批阅,边批阅边研究学生的作文状况,你才能真切把握住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你一听老师的讲评课,就知道,这位老师是否具有系统的作文知识,一个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讲评”课,讲不到位,评不到位,只能不痛不痒地说些“不错”、“很好”、“很有创意”;一个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的人,“讲评”课找不着训练点,肚子里没货,到哪里去找啊?
语文教师为什么不重视“讲评课”?一是怕累,你得很认真地研读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是讲评课的文本基础。二是从来没有比赛课是“讲评课”,也从来没有公开课是真正的“讲评课”——不能不说,当前流行的,上了指导课后,还没通读学生作文就进行的“讲评课”,不是真正的讲评课,这是“公开课”的特殊表现形式。它使得无数语文老师,误读、误解“讲评课”,以为讲评课,就是学生读一读,老师评一评。
真正的“评讲课”,是一次性的,是“班本化”的。你研读这个班的这次作文,只能在“这个班”上“这次课”。这节课只能在这个“班”上,绝不能搬到第二个“班”,上第二次。讲评课,是典型的“班本化”教学。有人说,校本培训最能发展教师;我说,“班本化教学”最能发展学生。
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不被重视,视作可有可无。这个教学日益功利化的时代,没有行政推动,没有利益驱动,那些扎扎实实埋在底层的基础性工作,注定被日渐淹没。这不是讲评课的悲哀。那是谁的悲哀?
吴非谈作文批改:
现在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作文评语,虽然我校一直强调“重讲评”。但是学生作文没有评语也不行,而一些教师的评语水平无法让学生信服。记得看过一位老师的评语,“中心比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优美”,什么都说了,其实什么也没说。这位老师还叹苦经,说实在没法写,因为没有值得评的地方。没法写为什么还要写?因为学校要查,家长也有反映。其实,评语写多了,学生反而难有印象(当然值得细评一下的,一定要详尽一些)。
我常常想,很多教师总是叹息“作文教学低效”,似乎自己付出了许多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收成,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然而,这些教师可能没有想到,学生的损失更大,——作为学生,他不可能不想学,然而花了很大的代价,也学了很多年,仍然不会写或是写不好,他甚至丧失了写作的信心,更苦恼。有个高二学生曾对我说,他从小学到高一,各门课作业中唯一没有得到80分以上的就是作文。以至于当他第一次得了一个“82分”时,他忽然怀疑老师的水平是不是降低了。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该生几百次作文竟然没有一篇能让老师看上眼的?这名学生的运气也太差了。——当然,也可能是他的运气太好了,遇上的竟然全是严师!
教师不要太吝啬那点分数,小学生若作文写得好,给个一百分又怎么样?凭什么作文不能打满分?老教师说过,作文分是咸鸭蛋,一定要有个“空头”,不能给满分。这种心态不好。学生的数学、物理化学作业,很容易就得到满分,而语文作业,很难得有得90分以上的机会。凭什么作文不能打高分?这种观念什么时候形成的?有道理吗?
回顾教学经历中的一些个案,也很有意思。有不少文章写得好的学生,其他各科成绩平平,有的甚至连语文成绩也并不高。二十多年前,有位学生留级到我班上,她的六门主课均不及格,但因为读书多,随笔写得特别动人。后来她以一篇文章而在年级出名(那篇文章被全国十多家报刊转载并受到冰心先生的赏识),她因此找到了安慰,这次成功支撑她度过了高中时代,她后来生活得很好。这种学生有时是因为自卑而选择写作,教师评价时要特别予以关注。在学校里,数理化学习可以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评价,相对而言,写作(尤其是创作)没有固定的评价尺度。所以一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愿意选择写作来填充自己的生活,他们未必想当作家,他只是从这里寻找安慰,有所寄托。后来我每遇到类型相似的学生,总是发挥他们的作文优势,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找到前行的动力。如果他的作文够得上八十一二分,我总会往上再提一点,打个85分,——作文的85分在班上是比较高的成绩。我这样做,没有什么理由,我就是想让他(或她)比一般同学更多地、更早地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考试中没有这样做,流水阅卷后,更不可能这样做。我只想让这些同学知道自己还有一“长”。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没有什么副作用。我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把学校教的东西差不多都忘了,但至今不畏惧写作。
特别是在那些写作基础比较弱的教学班,一定要坚持不提过高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看到作文的进步。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批改时特别予以注意:整篇好,当然大力表扬;整篇一般,但有一段写得好,就肯定他这一段的作用,他有可能反复地琢磨这一段的好处,并设法把每一段写好;文章全篇很平,也找不到突出的段落,但有一两句话说得不错,教师给他打上波浪线,加旁批,表扬这几句话“写得有意思”,“说得清爽明白”,让他看到还有符合要求的地方;从头到尾乏善可陈,我有时还会想法写上一句“标点准确”,“字迹工整”……总之,在学习阶段,要永远让他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