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一点反思
准备活动由教师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现象是一直以来所存在的,即准备活动的组织教学过于单一化、公式化。无论体育课的类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何差异,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都大同小异。集体性的统一练习形式或者分组练习形式,慢跑加徒手操或游戏加徒手操的练习内容等等。然而这种长久以来被人们所批判的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一些常态体育课中和一些老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合理”地存在至今。为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好的东西很多人却在用,尤其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也在用。其实不管怎样,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只要学生认真配合、积极练习,的确可以起到准备活动的热身作用。而这种准备活动的练习形式和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容易组织,何乐而不为?然而这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种类型的准备活动满足了教师简捷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学生热身的需求,却没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听话的学生看上去在认真练习,调皮的孩子此时就会捣乱违纪。而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而练习马虎和违纪捣乱,因为我们的教学没有走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内心。
第二种现象目前也比较突出,尤其在一些体育公开课中出现的比较多。即体育课准备活动教学随意性大,教师教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起关注,追求时尚流行元素,过多地关注学生因练习内容的新奇而产生的短暂的兴趣,却很少关注内容和形式以及运动负荷等是否适合小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进行学练。而现有的体育教材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具体教学内容没有过多的参考和规定,加上一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片面理解,以个人的价值认识和喜好选择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作为公共知识实施教学。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中只有被动地接受。这种没有从学习主体需求出发的教学必然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学生喜欢、运动负荷合适固然很好,然而过于新奇和复杂的内容学生不易掌握,心理排斥或兴奋度过高都会给体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确具有活动身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好的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适合小学生。我们实施的是体育课堂教学而非体育运动训练,而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不是运动员。小学生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成人化”、“公式化”等现象必须摒弃。而小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共六个年级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差异也很大。小学体育教师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低年段的一、二年级学生和高年段的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身高、体型、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等。因此,针对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我们在进行准备活动部分的教学时,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贴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注意力不持久,学习能力不强,爱好游戏,喜好竞争性活动等特点,尽量安排一些内容简单、形式活泼的趣味性准备活动。如游戏类:高人矮人、快快集合、反口令动作等用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帮助学生建立好的常规习惯;分组的各种图形跑、换领头人领跑、慢跑中听信号各种动作模仿、抢占阵地等活动用来初步热身;一些简单的拍手操、动物模仿操、广播体操、短绳操等用来活动学生的身体各部位肌肉和关节。总之要简单易行、富有趣味,同时在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体育课中练习层次上要不断递进和变化。集体练习和各种不同的分组练习,原地和行进间练习等等,力求一些活动内容和形式能常做常新。而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准备活动的教学要区别于其他年段。高年级学生尤其六年级学生身心发育处于青春期初期,对流行时尚的运动项目比较期待,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自练能力。对于他们的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教学,需要带给他们更多的新鲜运动,如:搏击操、健身操、各种器械操等等。当然,这里要特别注意,不能盲目地选择某一种运动项目。每一种练习内容都要经过慎重地选择和教材化改造,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和实际的练习效果,再确定是否实施大范围的常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