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779
post:486779

《牧童之歌》教学反思——从青涩走向成熟

  • 发布时间:2016-01-18 08:24
  • 作者:张可
  • 点击量:

《牧童之歌》教学反思

公开课是一名教师从青涩走向成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在公开课的选题、设计、备课、磨课过程中我们进行着一遍又一遍的筛选。《牧童之歌》是我进入小学教学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为此我做了很多准备。

在与师父讨论后,我选择了一首节奏欢快的新疆哈萨克族民歌,主要目的在于欢快的歌曲更容易带动学生的情绪,并且《牧童之歌》第二乐句中的节奏特点鲜明,可以选择很多方式给学生呈现。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设计导入时花了很多心思。首先我选择用律动的方式导入课堂,这样可以营造活跃的气氛。律动的设计实际上是为二声部的合作练习做铺垫,四个乐句我分别用不同的声势或律动来呈现,有弹舌模仿马蹄声,有拍手画圈模仿草原上的太阳,当然也有最重要的二声部部分“小羊”的叫声,每一样声势以及律动都是结合新疆草原上的风景来设计,以增强学生的画面感。四句的排列方式是叠加,让学生在了解乐句的组成同时感受到情绪的层层递进。由“小羊”的声音引出本课的难点。以“羊”与“马”的合作,通过对比找到节奏型,并形象地用跨大步做比喻解释节奏的进行。

在新歌教学当中,我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策略,让学生听歌词,学生在之前的声势律动训练中以了解四乐句模式,根据他们听到的歌词逐一呈现歌词,并指出歌曲的高潮(第三句)。在歌曲学唱时用多听和接口唱来帮助学生记忆,并用骑马舞来调动课堂情绪。

在二声部合作部分首先让一部分学生学唱旋律,其他学生将课堂开始练习的律动加进去,这样的设计首先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承担一部分任务;其次可以加强学生对唱自己的旋律和听别人的旋律的兼顾能力;最后这也是课堂气氛增强的有效方法。

整堂课在专业师父谢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很多出彩的环节,将知识点与情感融在了一起,最终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但是我作为新教师,在课堂表达与呈现方面有很多缺陷。

1、语言表达。导入阶段,磨课的初期会因为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准确明白需要做的声势、律动以及进行方式。在二声部合唱阶段会忙于指挥多组学生,并为想到有些指挥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非书面的语言以及口头禅会影响课堂要求的表达。

2、教师专业素养需提高。主要表现在二声部合唱时教师处在指挥位置理当用正确的手法指挥,而在课堂进行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3、教学环节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衔接的语言或是起到承上启下的环节在实践中略生硬,没有做到流畅。如难点解决部分,由小羊的声部引到小马的旋律以及做二声部时,ppt与师的语言没有衔接好,会出现ppt先出现,师的解说才出现等情况。

    总体来说,第一次公开课做到了结构完整,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也运用了不少的教学手段。但是很大的缺陷在于教学语言与环节的把握,作为新教师,这是下一步需要训练的重点。而这也将成为我下学期的着重锻炼方面,即使不上公开课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学习。

上一篇:郭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