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在手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课前准备“多”一些
(一)教师的准备
备好课是提高手工制作课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因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难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搞好示范讲解。所以教师必须提前制作范作,理顺制作方法、步骤,弄清制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之处。这样,课堂上示范操作方法才能做到规范、准确、熟练。老师在课前多做几个样品,当老师亮出制作好的样品时,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互相交头接耳,氛围轻松自然。学生看到老师做的很漂亮,自然也就想做。
(二)材料的准备
在手工教学中,材料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思、设计得以实现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想法有多独特、创意有多新颖,如果没有物质材料的提供作为基础,就无法制作出新颖的手工作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忘记带老师布置好的手工制作材料,这是让很多老师困扰的事。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养成课前根据老师的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品的习惯,确保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在美术室准备一个大纸箱,纸箱里是学生收集的各种材料,有瓶子、盒子、各种线材,收集任何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随意发挥利用。
二、导入方式“新”一点
三、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手工教学课也不例外,新颖、有趣的导入,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听故事的特点,喜欢活动,容易动情,教师更应把导入部分设计得轻松,有趣,让学生一下子对新课产生浓厚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设计导入部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导入
在儿童的世界中,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就是听故事,在手工教学中介入故事,把学习与趣味紧密糅合起来,使孩子们对制作的事物更感兴趣又容易接受,使教与学变得轻松愉快更有实效。教学中合理取舍教学内容,以教学重难点为支撑点加以想像发挥,设计情节布置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串编成完整的故事,落实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到各个环节,然后,以故事为主线贯穿全课展开教学。
(二)谜语导入
有的课讲起来比较枯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例如:《向日葵》一课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一上课就出示谜语:“高高个儿一身青,金黄圆脸喜盈盈,天天对着太阳笑,结的果实数不清。”让学生猜一物,从而引出向日葵,再让学生说说对向日葵的认识。
(三)实物导入
观察实物能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丰富同学们感官,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根据各自的观察体验制作出的作品就更生动形象。
(四)游戏导入
游戏以其独特的形式、较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根据这一特点,把手工教学课堂设计成新颖活泼的游戏导入,小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感受和理解真、善、美,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学生就能在快乐中完成美术课堂教学。
在手工制作课中创设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能显示出活动蕴涵的形真、神似、情切、意远等特点,对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加深对活动的理解都大有帮助。可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能促使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为一体。
四、动手时间“足”一些
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完成一件出色的作品,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把教学设计的紧凑有序,妥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少讲多练,让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时间。我在教学《各式各样的椅子》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了几组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椅子图片,了解椅子的基本构成。接着老师展示纸杯制作的作品并演示制作纸杯椅子的方法,边做边讲解制作要点。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很快就完成了指导任务,为学生赢得了充分的动手时间,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当堂完成作业。
五、想象空间“宽”一些
传统的手工教学,教师会提前制作,理顺制作方法、步骤,课堂上示范操作,学生就跟着老师一步步的学习。许多学生在做手工的时候一味模仿书本上的范例进行制作,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制定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让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学生作品往往相似,缺少创新。手工课的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教材内容综合性不足,脱离儿童发展实际,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五、教师评价“高”一些
一般地说,每个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不同的,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在一系列美术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对物体的形象抓得比较准;有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强,善于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而有的学生对于这些艺术的元素感觉不够灵敏,在艺术上少有造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教师要把学生的差异视为资源,尊重它、爱护它、发展它,使这些不同层次的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教师要发自内心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手工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由于每个学生擅长的表现方式都不同,所以在手工教学中,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方法进行手工创作。最后结果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做的又快又好,二是做的不够完美且速度慢。但不管怎样,老师都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具体地点评学生的作品或探究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正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拓展。学生表现风格差异性的体现,各有各的风格,重要的是,他们都做到了自己的作品自己来做主。
六、课堂延伸“远”一些
它会使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导入课题。如:举个相关的课例—《设计书签》,课前我设法收集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美丽的书签(包括彩色的叶脉书签、羽毛书签等)。上课时,我便把这些不同外形的书签钉在黑板上,供大家观赏、议论,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然的课堂氛围,接着用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简略的讲一讲书签的由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情自然升华,个个都跃跃欲试露出想亲手制作一个书签的神情。果然在制作时,同学们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出一个个令我感到意外的书签。我又鼓励学生在课后注意观察,认真动脑联想,再制作完成一件有着自己创意的作品。这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各种不同材料(如树叶、布块、瓜子壳等等)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书签,虽然有些看起来不是很精美,但都很富有创意,少有雷同,大家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心里充满了喜悦,脸上露出了稚气的笑容。据此,要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同学耍聪明,投机取巧,拿名片、新买衣服上的牌子卡或直接去书店买书签来充当,虽原则上违背了老师的意愿,但也算他动了脑筋,称得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事实证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这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很多例案已印证了手工制作在美术教育方面的潜能与开发有着她的举足轻重性。所重复提到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的培养提供了造就机遇的平台。她对其它学科的发展也会起到一种无形的介质传递作用。相信巧妙地、深入浅出地开展美术手工制作教育,对培养实现未来实用型、科技创造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