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要有责任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滕昌英 2011/2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老师很难当,课更难上,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不仅要一遍遍试教,反复修改教案,还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及金钱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要花费一节课的十几倍、几十倍的时间准备这节课。这节课也不一定能成为专家眼中的“好课”,教学效果也不见得好于普通课堂教学。
我认为教师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使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学生学得好,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靠的是认真、自觉。学生的个性觉定其是否成功。众所周知,个性的主要因素有五个,即外倾性、随和性、认真尽责性、情绪稳定性、求新求异性。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走上社会后,个性的五大因素在求职、就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中第三个因素——认真尽责性,几乎在所有职业中都是必须的。
认真尽责性对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作用更为突出。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掌握其中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相对于小学其他学科更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越往后学就越抽象,越难学。诚然,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带着兴趣学习会觉得轻松、有效。正因如此,很多教师都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近几年几乎每节数学公开课都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激起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确实,这些方法、手段大大地推动了数学教学。但时间和精力绝不允许教师这样花时间准备一节课,真正一线的教师不可能忙于这些外在的东西,他们讲究的是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多花时间在每一位学生身上。更重要的是靠学生自发地学习。数学学科本身难以长久地激发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学好数学不仅仅依靠兴趣,不能依靠教师不断翻新的花样,它要求学生必须老老实实地点好每一个小数点,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步计算,学好数学必须认真尽责。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尽责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如一地学好数学,才能谈得上创新、发展。
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学会自理,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家长联系,共同配合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准备第二天的衣物,自己整理书包等。还要求学生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收拾房间、清洗碗筷等。事情不必复杂,但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好。
其次要避免教师、家长包揽责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学生作业本未带,问及原因说是留在家中,家长往往会对老师解释,或是昨天家长太忙,没帮孩子检查书包,或是子女太累疏忽了,理由种种,总是帮子女开脱责任。遇此情况,教师一定要说服家长配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否则,长此以往,学生总是找理由,想方设法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再次,在学校里教师要要求学生将课前准备做好。可能有老师会认为,教育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是班主任的事,其实小学阶段除语文课外,学生的数学课最多,数学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并严格落实,不但能培养学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的习惯,而且也节约了数学课的时间。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做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收发作业本,抄写作业题,播报小通知,甚至可以让学生帮老师批改选择、判断一类的题目(这类题的答案明确、固定,学生完全能批改)……老师让做的这类小事,学生总是很乐意,很认真,做得很好。
总之,师长都要注意让学生从小分担适合他能力的那一份责任。
2、教师、家长要树立认真、尽责的榜样。
众所周知,教师、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长在学生面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数学课虽不像思品课那样专职思想教育,但数学老师总被学生当作智慧的化身。数学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出错了,被学生发现后总不忘补充一句:我这样错就是为了提醒大家。其实教师大可不必掩饰什么,教师本为常人,怎么可能不出错?勇敢地承认错误正是人格高尚的表现,并不丢脸。当然,数学语言的周密|严谨,会是更好的表率。教师说话算话,敢做敢当,认真尽责,不知不觉地教会学生认真、尽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师长的教育。
3、了解学生,分层制定标准,有选择地鼓励。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他们,应该因人而异,分层制定标准。比如100道口算练习题,要求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必须全部做对,计算能力一般的学生至少做对95题,计算能力差的学生至少做对85 题。对于其他各类知识也应这样教学。实际上,这也是因材施教。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觉得对自己要求高不可攀。对于没能达到规定标准的学生,教师也要从不好中找出好的方面来鼓励他。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往往很自卑,给他失败感是雪上加霜,给他成功是雪中送炭,教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树立他们的自信,使他们自信能承担适合自己的责任。
4、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学生进入小学,开始系统地学习数学时,教师应着重渲染数学有趣的一面,以激发学习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经常不断地组织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因为数学很有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学,虽然有时会觉得它很枯燥,但还是要学,而且还要学好。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生活实际服务。具体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每节课学习什么知识点,每次作业有什么要求,都要让学生清楚、明白。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好什么,教师还要通过宣传、教育,把社会向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师要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从而形成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
5、坚持立场,没有商量的余地。
教学中教师一旦给学生制定了标准,让学生明确责任后,就要坚持原则。学生没能尽责,教师可以帮助他采取补救措施,但一定要完成任务。比如数学课堂作业,在作业适量的情况下,我要求学生下课前必须完成。个别学生做事磨蹭,书写动作慢,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这样的学生,绝不能放任自流,可以说服教育,要求课内完不成,下课时必须接着做,直到完成为止。坚持几次后,学生自然会明白必须认真尽责地做好该做的事。对于学生,教师在情感方面要表示理解、支持,但给学生讲道理时,立场一定要坚定,而且要让学生明白,在原则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6、 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求孩子在做任何事时,都要想到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思维很快,老师刚提出问题,他就脱口而出,这时就应该告诉他:你应该等一等,要给别人时间思考;在饭桌上,有的孩子总挑好的吃,这时就应该告诉他:爸爸妈妈也要吃这道菜;在图书馆里,有人一看到精彩处,就忍不住大声叫好,这时就应该告诉他:别的读者需要安静……一个人能为他人着想,自然会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不只凭兴趣做事。
学生形成了认真、尽责的个性品质,自然能够学好数学。确切地说,应该能做好他能力范围内的任何事情。
数学老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个性品质,应该会比花时间想花样,进行华而不实地教学,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