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414
post:492414

高婷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8-30 22:10
  • 作者:高婷
  • 点击量:

浅谈“新三学”下的低年级美术游戏课堂的研究
低年级学生们到底在美术上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应该如何触发孩子在艺术方面的灵感,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是呆板的我画一笔你学一笔,还是更需要教师充分的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学生学会本领自己来用于实践操作中来,我想最后一种方式才更适合学生,但是让学生自主的在美术活动中学习,这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学生总是那么的天真,他们的活跃与创造力是我们大人不能相比的,怎样才能做一名在学生艺术领域的点灯人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人们常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好的培养与教导能成就不一样的人生,说明学生的塑造性非常强。怎么在最短时间里最大的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短时间里爱上美术,愿意去学习,“新三学”课堂的基本内涵是: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是要寻找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我想游戏课堂的引入会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好方法。
一、理解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游戏策略
美术在不同的层面,理解学生的角度是不同的,要想全方位的‘理解学生,我认为要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是“为促进学习而教”的基础,而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了解他们最近感兴趣的话题和课间游戏,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没有太多的规矩,爱做小动作,经常会在课间或课堂上玩出很多花样,
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档案中了解学生,简单的了解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环境等等,课余时间可以和学生说说话,可以在每次上课前早几分钟到,和他们简单交流玩游戏,很快的就可以从交谈中了解学生的品行状态。
2、理解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去关注理解个体学生
要对学生群体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还要对学生个体的特征给予理解和关注。找到“学生需求”的点去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转而制定一些易于群体接受的游戏教学,不仅要考虑课程学习的需要,更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更要建立在他们愿意的基础上。
二、了解学生差异、需求制定游戏课程,支持学习
理解学生,是为了让教师更了解学生在美术上擅长什么,对美术课持什么样的态度,有的学生绘画差,但不表示他手工差,有的学生手工不好,却写着一手好书法,我觉得作为美术教师去理解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美术技能上得到提高,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去帮助他改善自己的不足,为其更好的发展,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造成的不自信,课堂上通过鼓励的形式增加他的自信,涂色差不细心,就针对问题去增加一些涂色练习,多关注他的作业情况,手工不好可以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动手训练。游戏能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能给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游戏是低年级的天性,好玩、好奇的心境可以活跃大脑的联想,思维敏捷,增强表达欲。积极的有效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根据这点,游戏渗入教学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导精神,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它包含着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特征。”过去传统的美术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过于强调以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猛塞硬灌,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喜好,特别是儿童身心特征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强行接受,他们会觉得无味、无趣。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中得到知识,提高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游戏的导入方式,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最自主的美术活动。
有的班级不喜欢手工,因为动手能力弱,一做手工特别不自信,所以我在花儿朵朵,虫虫等课程中都导入了一些有趣的动手的练习,并能在每次新课中穿插了对前课的引入,让学生对手工有不同的理解,我的每次课程都有游戏情结导入,比如动物手工课,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折出动物,我会有意识的让他们做出一些部分肢体能动的小动物,比如折出狐狸脑袋添画上肢体,因为嘴巴是活动的,有的学生将有趣的故事引入其中,《狐狸和乌鸦》,《狐狸葡萄》,《龟兔赛跑》,因为动物的肢体的部分是活动的,所以学生们在制作时也会觉得非常有趣,不会觉得折纸是一种无聊的跟折。
这一年有一个综艺节目叫奔跑吧兄弟,不仅在成人中很火,在学生们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比如其中有一个游戏叫撕名牌,学生们不仅在课间玩的不亦乐乎,有些调皮的孩子还把它玩到了课堂上,观察到这点,证明学生们最近的兴趣点在这里,那么这个游戏也可以巧妙的运用在课堂上了,对于一些倾听习惯差的班级,上课总是嗡嗡的,我就让他们上课前每人背后都贴一个名牌,保护好名牌,如果违背上课的一些基本要求,就会被撕去名牌。
有个班涂色差,我就针对调整课堂的习作时间,在投影下和他们一起涂色,学生们不喜欢呆板的涂色形式,我便把涂色编出一些有趣的儿歌,在投影下带着他们一起图。简单的游戏有时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三、调整课堂的氛围,注意方式方法提升学利。
   学习力包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能力三个方面,这三点进行分别分析,我认为学习的动力是来源于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没有兴趣何来的动力,课堂上导入的游戏环节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毅力可以包含几点:
1、调整教态,斟酌语言,使教师更有亲和力。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也是学生提升学力的影响之一,这也要求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和语言亲和力,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指挥者,是一个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角色,要想做好这个角色,教师就要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关注学生,因为课堂上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还要有不同的游戏策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们他们刚从幼儿园毕业对什么都是好奇的,他好奇学校,好奇集体,甚至他连老师都是好奇的,这种好奇有可能是他对老师的陌生感,针对这样的大环境,第一节课便是一个关键,如何在一节课就能走进他们心里,我采取的是看画猜名字的游戏,目的是让他们认识我,我在黑板上画上与我名字相对应的图画,在云雾中的一座高山,高山上还有一座亭子,有的孩子说我叫高云亭,有的叫我高山亭,孩子们在欢笑中,在种种猜测中获知了我的名字,他们记住的不仅仅是我得名字,更重要的是我已经用短短的游戏进入他们心里,美术课也随之走进他们的心里。
2、习作给予理解肯定,树立孩子自信。
学生不管能力如何,他们对分值的需要是一样的,有的孩子努力很久,就是想让自己的分值高一些,学生是否在美术上得到成果或得到相应的肯定,这也需要老师在习作评议的等地和评语上给与学生努力后的肯定。我定做许多可爱章,比如你很棒,最经进步很大等等,低年级孩子不认识字,但是看见有趣的图片也知道老师的鼓励。
3、因材施教,根本的提升学生学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长时间对学生系统的培养,学习构图,涂色,表现等等,因材施教,并在过程中教会孩子技能技巧,找到学习的方法,二年级《蔬菜瓜果》这一课,采用游戏导入方式,我预先准备一些形状和表皮特征比较明显的水果,分别藏在密封的袋子里,请学生上讲台摸一摸,然后说出形状特征和表皮特征,再让台下的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学生们都十分兴奋,各抒己见。由此一来,学生对水果的形状和表皮特征的印象非常深刻,同时对本课充满了兴趣,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我本课预设的教学重难点随之被孩子们的主动学习高潮所击破。从而轻而易举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把玩游戏时高昂的情绪都迁移到画纸里,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运用点、线、色描绘出水果表皮特征……一幅幅的好作品逐渐呈现出来。
在平时的课堂上游戏的方式有很多猜谜语,接龙,抢答等等都是一些不错方式,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美术教学的生命。通过游戏导入不但提高学习兴趣,还可让学生联系课外知识,提高接受效率,是促使学习成功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