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初识分数真面目
——三上《认识分数》教学实录及思考
■南师大附小 杨滢萍
【内容概述】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98—100页的教学内容。
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课前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分数有一些模糊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活动中理解“分数”是在“分”的过程中产生的数,认识到“平均分”是“分数”产生的必要条件。
苏教版教材第一课时安排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第二课时再安排认识几分之几,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课前深入的研究,我大胆的把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合。
如上所思,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为认识几分之几做准备。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小研究”设计】
“认识分数”小研究20131213
姓名:( )
1、用圆形纸片做一个分数,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
我的提醒:
我的疑问:
2、画出不同的图形,表示出它的。
我的发现:
3、准备3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3个不同的分数。
我的发现:
4、关于分数,我还有一些知识与大家交流。
【课堂情景】
一、揭题,交流认识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1、揭题:认识分数。
2、做分一分游戏:4个圆片平分成两份,每份()个;2个圆片平分成两份,每份()个;板书:2、1、
猜猜:下面会分出什么数?引入分数,书写
,认识各部分名称。
3、为什么会有?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用手中的材料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4、课前分发了一些圆形纸片,用这些纸片解释我的疑问。
5、交流。
黄新程:我是把圆片沿着中心对折,打开后,就能找到,(手指着涂出的半圆部分),这就是
。
宋儒妍:我觉得你应该说的更细致点,应该说是这个圆片的,我手上的圆片比你的小,不能单说
,这样会让人误解。
师:小宋同学说的真棒,你明白她为什么要强调“它的”吗?还有什么词语也是很关键的?
板书:平均
6、还有其他同学做了不同的分数吗?
桑瑞阳:我做了四分之三,我是把圆片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3份,涂色的部分就是。
向无邪:我想帮桑瑞阳强调下:要平均分,还是这个圆片的(他指着桑的圆片)。
王佑楠:桑瑞阳那个圆片里,剩下的部分就是四分之一。
……
发现: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彩笔表示的几份就是分子。
二、练习。
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引导: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写。
我的提醒:平均分,分母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分子就是有几份。
三、交流小研究2.(同桌交流)
过渡:昨天我们还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出了它的,请同桌交流小研究2.
展示不同方法。
王子烨:我画了一个长方形,把它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汤政:我画了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曹弘毅:我画了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
设问:为什么图形不同,分法不同,却都用来表示呢?
宋儒妍:因为不管他们分成了什么图形,都是把原来的图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一份来,所以分成的形状不同,都可以用来表示。
四、交流小研究3.(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出三个不同的分数。)
生: 、
、
(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可得到)
我的发现:对折一次就是平均分成2份,对折两次就是平均分成4份,对折三次就是平均分成8份……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生: 、
、
……
我的发现:纸的大小相同,但折出的分数不同。
在折出时,教师引导观察:6在哪里?2在哪里?进一步引导发现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拿出这样的几份。
五、补充完善。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和以往不同的数——分数,关于这个内容,相信同学们都有收获,那么就请把你的收获写下来。
交流我的收获(略)。
【课后再思】
这节课是参加“全国目标教学赛课”所上,课前,一直纠结与是否使用课件,自己准备了几张ppt,内容是生活中的分数,如等分颜色的伞面、巧克力……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根本没法也没时间展示这些预设的内容,展示不好反而适得其反,所以,干脆,还是取之于生,用之于生,来源于学生的材料更加鲜活些,自然些。
一份好的小研究不仅能够体现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内涵,小研究的第一题几易其稿,从最初的“用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做一个分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开始,我进入了第一遍试教,提供的材料是多元的,孩子们创造的分数也是多元的,让我进入了“六神无主”的状态,那一次的试上让我束手无策,不能任由学生牵着走的结果就是,我还是生拉硬拽着学生走完了整个流程。于是,在周校长的建议下,我把第一题改成:“用圆形纸片做一个分数,想一想你是怎样做的?”材料单一了,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发散,学生们纷纷创造出了等分数,自然的从几分之一的认识进入了几分之几。
初识“分数”真面目后,继续带领学生研究,不同的图形,不同的分法,它的四分之一又怎样的特征?相同的图形,又能找出哪些不同的分数。这样的相同与不同,引领着孩子们在分数的核心概念里“由表及里”,“深入浅出”。正是这样的研讨与发现,课上的交流才显现出孩子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课后对孩子们所学做了小练习,除个别对“平均分”和“分成”关键字眼的模糊外,掌握情况良好。不过,对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还需要再做强化,应该在适当的安排学生看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