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南师大附小 李春辉
我们成人阅读时,往往不拘泥于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等形式,而是让自己的心灵融进文章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内心深处,一次次涌起情感的激流。学生阅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过程。笔者认为,体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阅读,才叫真正的“理解”。
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课本中的不少课文,学生原本很喜欢,但是,当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这些课文时,学生却感到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分析一下,不难发现,教师往往是从课文中抽取一些语文知识来教学,并没有启发学生透过文字来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应该怎样针对学生实际,在引导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启发他们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摸索出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抓文眼,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感情。
文眼,就是文章的主题的外显,好像全文的眼睛一般。抓文眼,则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教师抓文眼,是一语破的,是教学生抓文章关键的好方法。
例如,教毛泽东的著名诗篇《长征》。我抓住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中的“等闲”,提问:?“等闲”是什么意思??红军把过哪些山山水水当做平常事呢?
之所以我要抓“等闲”二字,是因为这二字概括了下面几句红军跋山涉水的具体内容,集中体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抓住了这个词语,就是抓住了诗歌的文眼,得到了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钥匙。
第二种方法,入情境,引导学生亲身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氛围中去,使学生亲身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记得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说了这么一段开场白:“公元75年农历9月9日,十七岁的王维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在长安。那天是重阳佳节,京城长安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到处是欢声笑语。而少年王维呢?独自饮酒,思乡心切,思念自己手足情深的兄弟。想着想着,他诗兴大发,挥毫疾书,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听了这样的描述,学生们一下子就被王维的思乡之情所感染,勾起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第三种方法,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抓哪些语句才能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呢?
一是抓写人物思想、语言、行动等表现人物思想变化线索的句子,二是抓含义深刻的句子。
先说说抓写人物思想、语言、行动等表现人物思想变化线索的句子。
在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后深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曲曲折折发展的。我紧紧地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思想、语言、行动和神态的句子,让学生逐步懂得,正是这些句子的联系,透露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距离,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帮助他们缩短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距离,把心放进去读,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例如,以前在教六年级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小梁的思想感情。小梁发现老班长吃鱼骨头,思想感情发生了令人感动的变化。开始,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产生了疑问:“你为什么不吃鱼呢?”他悄悄跟踪老班长之后,发现老班长在嚼鱼骨头往下咽,他“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他的感情变得痛苦起来。当他得知老班长为了把三个小病号送出草地,鱼又少,自己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他的感情变得难受。第二天,老班长又端来鱼汤,小梁一开始不肯吃,后来在老班长的命令下,他才咽下鱼汤,这时,他的心情是沉重的。
小梁的感情,从疑惑,变成痛苦,再变成难受,变得沉重,跌宕起伏。
在课上,学生学习时,看到老班长吃鱼骨头,还觉得好笑。学生的生活,与当时的环境,是大不相同的。这时,就要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我带着他们先看小梁看到老班长吃鱼骨头这一部分内容。我问他们,鱼骨头是不吃的,平时偶尔一根鱼骨不小心吞下去,有什么感觉。学生回忆起那种如针扎般的难受感。我再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和老班长吃鱼骨的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小梁看到老班长吃鱼骨时自己的内疚、痛苦、自责等复杂的心理。
我又问他们,老班长为什么吃鱼骨头而不吃鱼肉呢?学生们通过阅读,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是因为鱼太少了,他要把鱼给三个小同志吃,让他们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此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后面小梁“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和“心里好像装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学生理解了小梁的思想感情变化,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再说说抓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是课文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是作者感情的凝练升华之笔。抓不住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抓住了这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呢?长满了红锈的鱼钩,怎么会有光芒呢?显然作者是别出心裁地用了这个词语——“金色的光芒”。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得出,它代表的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金色”一词,将美丽的光彩赋予这种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四种方法,抓有感情地朗读,反复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章,是理性的认识,如隔岸观火。有感情地朗读,才能使人身临其境,甚至如痴如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可以体会领会课上分析不出、难以言表的感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
例如,老班长为人可亲,操劳过度,快四十岁的人,却“背有点儿驼”,“两鬓都斑白了”。这就是为下文表现他舍己为人的精神埋下了伏笔。文中多处描写了老班长照顾我们无微不至,如“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等等。这些语句,上课时不能一一分析,但是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些句子中的思想感情,促进对中心内容的理解。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必要的,是需要反复读的,而且,是教师训练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表真情。学习语言文字,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感情,这样才能真正学好、学活语文!